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2200亿市值、41家民营老板“卖壳”求生

2019-12-10 22:04:0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2019年,对于上市公司的掌舵人而言,可谓是险象环生的一年。

2019年的日历即将翻到最后一页,然而不少上市公司的老板却未能“挺过”年关。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止到12月9日,2019年已完成控制权变更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188家之多。其中,有41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由个人,变更为国资委、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等在内的“国资系”,占比超23%。

而据不完全统计,最近2周内,便有近3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实控人变更的相关公告。其中,乾景园林(4.36 -0.23%,诊股)、鹿港文化(3.50 +3.86%,诊股)、英飞拓(5.31 +0.19%,诊股)、京天利(14.47 +3.06%,诊股)等5家上市公司公告拟引入国资控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易主”的上市公司中,国资委、地方政府、中央事业单位等在内的“国资系”,依然是最大的买方力量之一,上述国资已经入主的41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超2196亿元。

2019年以来,面对股权质押爆仓、债务危局...... “卖身”国资,或许是部分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无奈的选择。

纾困民企,国资入场

其实,国资系在A股买买买的大动作,始于2018下半年。

当时上证指数一度跌至2449点,接近800家上市公司、近10000亿的股权质押拉响“警报”,同时叠加债券偿还高峰期,民营上市公司的资金链岌岌可危。

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上到国务院、相关部委,下到地方政府、各金融机构,均先后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帮助民营企业克服融资难、融资贵、化解股票质押风险。

政策措施频度之高、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是A股历史上非常罕见的。

纾困政策的号召威力,不可谓不大:据深交所的数据显示,纾困民营上市公司的资金规模超5000亿元。而截至到2019年二季度末,已有244家上市公司完成了纾困项目,涉及金额约为861亿元。

获得纾困资金支持的上市公司中,超81.7%为民营上市公司,纾困对象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大股东。

据业内人士透露,纾困资金中,纾困积极性最高的是地方国资,而面对利润与风险不对等的纾困业务,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并不高。

据Choice数据统计,截止到12月9日,2019年有41家民营上市公司的实控人由个人,变更为国资委、地方国资委、地方政府等在内的“国资系”。

可见,2019年,民企纾困的步伐仍在继续,政策层面也未停歇。随着信用风险的不断暴露,包括减税、定向降准等增加融资供给、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接连出台。

股权质押“爆仓”的恐惧

大股东高比例的股权质押,一旦遭遇股价的持续暴跌,将面临巨大的“爆仓”风险,券商等机构亦承受巨大的风险。

这是大部分上市公司“卖身”国资的苦衷之一。

2019年11月24日晚间,乾景园林(603778)公告,公司实控人—杨静、回全福夫妇与陕西省水务集团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若交易完成,杨静夫妇将失去乾景园林控制权,陕西省国资委将变更为上市公司的实控人。

头顶A股“生态园林主板第一股”之名的乾景园林,2015年上市时风光无两。上市当年即实现归母净利9333万元,股价则在2017年中旬攀上14元的历史高点,却成为最后的“高光时刻”。

面对迭创新高的股价,公司大股东们纷纷将股权悉数质押:杨静所持股权几乎全部质押,回全福的质押率接近70%,二人控制的五八投资所持股权质押率高达100%。

股价高位、100%股权质押,无疑是乾景园林的一颗“定时炸弹”。

2017下半年,上市公司的营收、净利润持续走弱,2018年更是一度遭遇亏损。其股价便一路跌跌不休,期间跌幅一度超75%,大幅下滑的股价让杨静夫妇身负的股权质押“爆仓”危机持续发酵。

2018年以来,大股东累计7次补充质押,却依然未能缓解危机,并2019年9月20日,无奈选择了延期回购。

在此背景下,乾景园林“卖身”国资或许是无奈之举。“卖身”公告发布以来,其股价继续走低,截至12月9日已跌去20%。

而乾景园林,只是众多民企因股权质押危机,而“卖身”国资的案例之一。

债务压顶,"卖身"国资

高比例的股权质押危机或许只是表象,民营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们的资金链岌岌可危可能才是本质。

2018、2019年,频频出现民营企业“违约潮”。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到12月2日,2019年以来已有157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违约金额已高达1213.51亿元,双双超过2018年全年,再度创下近6年来的新高。

156只违约的债券中,近90%的债券主体均为民营企业。

据一位被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董秘表示,主要还是资金问题,去杠杆大背景下,民营企业的信贷资源一砍再砍,资金链非常紧张。若国资能顺利入驻,在缓解上市公司流动性的同时,等于给上市公司做出背书,将在银行授信方面将获更多便利。

以刚刚“卖身”国资的东方园林(4.75 -0.63%,诊股)为例,2018年以来,东方园林深陷债务危机:总市值128亿元,负债却高达295亿,一度险些债券违约,2019年的业绩更是变脸,前三季度巨亏近9亿元,系上市以来的首次。

诸多困境之下,2019年5月份,其实际控制人何巧女夫妇又因为3.36亿元,被法院列入被执行人。

2019年8月5日,东方园林迎来了“白马骑士”:北京朝阳区国资委。其实控人何巧女将16.8%股份对应的表决权无条件、不可撤销地委托给了朝阳区国资委,让出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效果立竿见影,10月29日东方园林公告,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通过对东方园林及其发行的“16东林02”、“16东林03” 债券进行信用风险要素分析后,决定维持公司主体信用等级AA+级,并调整评级展望为稳定。

同时,上调东方园林的“16东林02”、“16东林03”的债券信用等级至AAA级。

在债务危局之下的民营上市公司,“卖身”国资或许是最优解,借助于国资平台“背书”或资源,缓解迫在眉睫的债务危机。

国资“买买买”背后的喜与忧

为何国资在A股凶猛地买买买?除了纾困民企以外,招商证券(17.09 -0.18%,诊股)给出了另外2个方面的解释:

一种可能是,为未来旗下优质资产证券化进行储备,推动混改,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优质资产保值增值;

另一种可能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某一特定的新兴行业,这类公司往往属于初创型,且有较大融资压力,但未能达到上市要求,买壳后,国资公司可利用并购重组的方式实现新兴资产的上市。

其中,第一种可能性下,国资买壳后的动作是非常值得期待。

国资大举入场A股,选择壳资源的目光明显放在:行业前景好、市值小、且盈利能力尚可,但大股东暂时面临股权质押爆仓、流动性风险的上市公司,国资可以低成本完成收购;另外,大股东在危机下亦会积极促成交易。

但值得警惕的是,并非国资入主上市公司,便万事大吉。

一些国资公司并非资金实力雄厚,其本身杠杆率已经比较高。而收购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没有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资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且,不排除“卖身”的上市公司存在隐形债务,一旦新大股东进入,便要为其提供担保、质押等。如此一来,国资新股东的债务就会大幅攀升,也将会给对国资公司带来较大的债务压力。

撰文/制表:全小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