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首月承销入账21亿 券商从科创板赚了不少

2019-08-26 23:58:49 信息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科创板开市已经“满月”,券商迎来收入“狂欢”。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2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承销及保荐费总计达20.96亿元,有14家保荐券商旗下另类投资子公司参与跟投,累计跟投15.34亿元。

科创板的保荐承销全面考验券商投行的综合实力,加大专业性人才储备,成为券商下一阶段必修功课。

分食21亿收入

科创板的保荐承销全面考验券商投行的综合实力。广证恒生分析师赵巧敏表示,科创板对券商能力的考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册制环境下的信息披露、发行定价能力;二是跟投制度下券商的资本金实力;三是券商的投研能力,特别是对科创板市场的研究。

赵巧敏认为,港股IPO数量较多的保荐机构承销经验丰富,更具有业务优势。另外,净资本充足、投研能力较强的保荐承销机构优势明显。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在2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中信建投(18.52 -0.64%,诊股)保荐家数最多,为5.5家(其中1家为联合保荐,下同),中信证券(22.22 -1.86%,诊股)保荐4家,华泰联合保荐3.5家,中金公司、国信证券(13.71 -1.30%,诊股)、海通证券(13.59 -0.66%,诊股)、安信证券各保荐2家,国泰君安(17.05 -1.84%,诊股)保荐1.5家,招商证券(16.45 -2.20%,诊股)、兴业证券(6.05 -2.42%,诊股)、申万宏源(4.84 -0.62%,诊股)、南京证券(7.71 +0.00%,诊股)、东兴证券(10.69 -1.29%,诊股)各保荐1家,华菁证券保荐0.5家。

从承销及保荐费上看,承销及保荐费总计达20.96亿元。28家企业中,中国通号(9.82 +0.51%,诊股)募资总额最高(105.3亿元),因此承销及保荐费用也最高(1.49亿元),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澜起科技(68.00 +0.98%,诊股)承销及保荐费用最低,为3559.84万元,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对于28家科创板公司,14家保荐券商的另类投资子公司累计跟投15.34亿元。其中,保荐企业家数最多的中信建投,跟投总金额达2.26亿元。

据数据统计,7月22日至8月22日,累计有20家券商(含首发主承销商)先后参与科创板首发上市保荐工作。剔除联席保荐收入的重复项,科创板项目承销收入占同期券商项目承销收入逾八成,为券商IPO承销收入增长贡献不菲。

值得注意的是,共有93家券商拥有承销保荐资格,也就是说,目前已有21.5%的券商参与科创板保荐业务,另外73家券商也在摩拳擦掌。

挂钩融资金额

科创板企业陆续上市,券商投行迎来“进账”。科创板的IPO项目收入与主板、创业板等其他板块的比较,也颇受市场关注。

华东某券商投行业务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一般而言,科创板项目整体收入较高。但是也要看发行承销额,不然缺少可比性。同时,项目的难度和风险也是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华中某券商投行保荐代表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存在高不高的问题。基本上,IPO项目收入是与募集资金相结合的,我们一般基本收融资金额的6到10个点。无论是主板、创业板亦或是科创板,各家券商考量的是承销保荐费率。因此,主要看谁家能够获得融资金额高的企业,用融资金额再乘以相应的商谈比例。”

记者计算发现,就承销保荐费率而言,首月28家公司均值为6.12%。承销保荐费用最高的公司,并非费率也最高,比如中国通号的费率仅为1.4%。也就是说,对于保荐机构来说,个别项目存在“赔钱赚吆喝”的情况。

此外,上述保荐代表人进一步介绍,对于券商另类投资子公司而言,科创板跟投存在一定的风险,“券商全程需要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其中,两年后可能会对整体收入产生影响,比如跟投时投了10块钱买了这只股票,到时候5块钱出来了,那可能就还亏了一些。整体上,这方面的风险始终是存在的”。

加强人才储备培养

就目前已经上市及还在排队中的情况而言,科创板企业选择保荐机构的集中度较为显著。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实行注册制,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专业性较强。早期起步的大券商,做了大量的探究及摸索工作,逐渐熟悉和了解整个注册制IPO的流程,获得较多经验积累的同时,亦会斩获更多保荐企业的机会。同时,早期参与发行上市的企业,为了保证IPO的成功,更趋向于寻找经验丰富的大券商来参与保荐工作,这样便会形成“马太效应”,即IPO领域知名度越高的券商,参与科创板保荐的机会也越多。

下一阶段,券商参与科创板承销保荐工作,重心如何调整?

董登新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强调:“从长远来看,科创板的扩容,是当务之急,任务十分艰巨。企业选择合意的保荐机构,是一种市场行为,无需过分解读或干预,应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寻求一种充分竞争的格局,令优质的券商脱颖而出。”

“科创板IPO机会较少的券商,需加强储备人才培养,并积极积累经验,在逐渐摸索的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尤其是人才的培养,考虑到科创板及注册制的专业性较高,保荐人应将保荐工作的重心放在发行人IPO信息的合规性、准确性及真实性上,这对于大多数券商都是一种挑战,其麾下需要足够的专业人才。”董登新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