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好人”阎会三代人子承父业植绿纪实

2019-06-03 21:06: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三代人的51年绿色接力——记中国好人获得者阎会三代人子承父业植绿纪实

  5月30日,中央文明办发布5月“中国好人榜”,张家口市万全区洗马林镇黄土梁村阎会祖孙三代在荒山沟里义务“接力”造林51年使3000多亩荒山沟变成“绿海”的事迹名列榜单。

 

阎会注目黄花洼那片林。记者郑世繁摄

  6月1日,记者行进在万全区黄花洼林区,仿佛置身于林的海洋,枝繁叶茂、耸入云天;鸟鸣山愈静,蝉叫林更幽。

  “我每天都得来山巡查,30多年来,这儿的每块石头我都很熟悉,这的清泉水、片片林都有了很深的感情。”阎会抱着爷爷51年种下的第一棵树,一语一语地道出爷爷阎忠、父亲阎万玉和他三代人绿化荒山的艰辛。

  阎忠 干什么都要干出个样子来

  在阎会的带领下,出洗马林镇沿着修葺一新的村村通公路西行15里地,就到了黄土梁村,全村四面环山,满目滴翠,自流的山泉水除了供人畜饮水,还浇灌溉着这里的土地。

  “我们这里像世外桃园,我们一家三代人就住在三楼。”阎会说的三楼原来是村民居住在依山而建的阳坡上,上边人家的菜畦就种在下边人家的屋顶旁,远望就像三层楼。他们三代人住的房屋最高,爷爷住过低矮老屋依在,他和他父母的房屋里堆满了镰刀、铁锹、锄头、磨刀石……

  阎忠出身于191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梁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86年阎忠获中共河北省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证书。记者郑世繁摄

  60多岁的村民王洗说:“黄土梁,在我小时还是寸草不生的山丘,每年春冬,黄沙四起,连根烧火的柴也没有。”

  王洗回忆到,阎会的爷爷阎忠性格又直又倔,认准的理谁也搬不倒。在阎忠的带领下,全村沿坡植树,现已成林。

  1968年,55岁的阎忠为改变黄土梁以及周边村的贫穷面貌,毅然决然地决定,带领周边村民翻过两座山到黄花梁去建设人民公社黄花梁繁殖场,种树养殖一起上,决心带领群众摆脱贫困面貌。

  可事不如愿,树也种不活,养殖更是空话。

  阎忠老人的倔劲来了,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次年,决心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块黄土地一定能变成绿州。

  一个决定,从此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阎忠带领村民植树的黄花洼,赶马车到距离黄土梁村有20公里山路,一走就是半天,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植树,阎忠干脆就住到了山里。起初,老伴儿还为他做饭送饭,但是时间长了,老伴儿不干了。

  “爷爷为了种树长年住在山里,自然就照顾不了家。从爷爷上山到他去世,他在山上整整住了28年,这期间的很多困难,爷爷都是自己去面对的,生病了自己抗,受伤了慢慢熬,爷爷有一条打了补丁的裤子,一直穿到老。”阎会介绍到。

  为了种树,阎忠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用坏的多少把铁锹。那个时候,卖一只鸡的钱也买不了一把铁锹。“养鸡是为了生活,爷爷把鸡卖了换铁锹,生活怎么办呢?为了这个,奶奶就跟爷爷怄气,直到爷爷去世,20多年也没再和他说过一句话。”阎会心里内疚地说。

  “爷爷那一代人上山开荒的时候,有很多困难是我们后来人想象不到的。那时候山上都是沙石地,根本没法种树。这里的每一个树坑都是爷爷用镐和铁锹一下一下挖出来的,有时遇到难挖的地方,一个树坑就要挖一天;那时候种树的土也是爷爷从山脚下用扁担、箩筐一担一担挑上山的,扁担用断了多少根、箩筐用坏了多少个,可能他们也记不清了。”阎会介绍到。

  28年,阎忠为了荒山披绿,与荒山为伴,和种树结缘,从此在大山深处坚守了一辈子,成了第一代种树人。1986年,阎忠由于在两个文明建设上成绩显著,获中共河北省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阎万玉 潜移默化承起父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阎忠已七十古来稀,从当时能背30多斤干粮变成只能背10斤左右,由于奶奶对爷爷的误会,给阎忠往山上送菜、送粮的任务就落在了阎会的父母阎万玉、张贵桃身上,而就是在这一趟趟颠簸的过程中,阎万玉、张贵桃逐渐理解了父亲阎忠的行为,并慢慢地开始协助他挖树坑、运土、植树,1986年,夫妻俩搬到了山上,和老人一起植树。1996年阎忠去世后,夫妻俩彻底地接过了接力棒,成为了第二代植树人。

 

 

阎会三代人山上院落一角。记者郑世繁摄

  “我爷爷住的是三角蓬房,长年不回家,蓬房就是他就是他老人家的全部家当;这四间房子是我跟着父母翻盖起来的,旁边石头砌起来的地方是羊圈和猪圈。”望着眼前的房子,阎会陷入了回忆。

  在洗马林镇的阎会家,我们见到了阎万玉夫妻俩。今年83岁的阎万玉四年前患上了小脑萎缩,已经无法清晰地表达;80岁的张贵桃,耳不聋眼不花,依然健谈。

阎会照还不时照顾患病的父亲阎万玉。记者郑世繁摄

  阎万玉、张贵桃夫妇生了三女两儿,大儿子考学后定居在内蒙工作,三个女儿出嫁在外,只有过时过节才回来看望老人,只有阎会常守在身边。

  阎万玉、张贵桃夫妇接手黄花梁林场后,每年春耕季节,为了全家的生计,边种村里的地,边在山上植树,生产种树两不误。

 

 

张贵桃拿出山上用的汽灯。记者郑世繁摄

  张贵桃介绍到,种好了山里的地,就住在山上,一住就是三两个月,最苦的是没电,为了买松树籽,连蜡烛也舍不得买。烧干树枝生火做饭,烟熏气打在山上生活了快三十年。直到丈夫阎万玉2015年患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才搬到阎会的家里,每年都要让阎会拉着上山一两次。

  当时阎忠栽种的树苗,大部分都是杨树,多数是自己剪枝插枝种植,遇到天冷年份,剪枝也满足不了种植的需求,从阎万玉和张贵桃上山那年起,他们决定尝试自己育苗,帮父亲阎忠解决难题。

  育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技术不熟练,他们培育的树苗成活率只有20%。但是夫妻俩并不气馁,在低矮的小塑料棚内、在自已的山里小屋内,通过一遍一遍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他们终于掌握了一套成熟的育苗和栽植技术,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80%。

  阎会 不忘初心终守此山

  “十五岁的那年,我读初中,暑假期间,我跟爷爷上了山,白天,我和爷爷拿点干粮在山上帮爷爷挖坑,待秋季植树,晚上帮爷爷生火做饭。初中毕业后,我就在山上待了三四年,种树、喂羊,啥活也干,我从一名学生变成了植树能手。吃玉米面窝头、熬南瓜,那会的苦虽比爷爷当时上山差远了,但我也能接受,最接受不了是爷爷的急脾气,爷爷是个急性子,自己干活慢一点儿就会挨骂,被他骂哭了好几回,加上当时同学好多外出打工学艺,一赌气我离开了黄花梁。”阎会含着眼泪说。

  1993年春节,外出打工回家的阎会,到山上看爷爷。他看到和爷爷一起植的树已经长大了,特别是爷爷说的一句“自己干不动了”的话直戳到他的心底,他最懂老人的心,老人是舍不得这片林。

  当年,他就放弃了再外出打工的念头,和爷爷、父母一起留在了山里,三代人一起守护着这片林。

  他们见缝插绿,绿满山野。

阎会在磨镰刀。记者郑世繁摄

  他至今记得爷爷临终的时候紧握着他的手说的话:“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在这山上,让我继续守着这些树。”而爷爷的话语就是放不下那片林,希望他能继续守护在山里,陪伴着爷爷那片林。

  至此,阎会再没有没离开过那座山。

  为了护林,他放弃了外出打工能换来的更好的生活;为了护林,他在山上自己学会了拉风箱做饭,莜面、糕、熬菜样样拿手;为了护林,他把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抛在山下,却把一棵棵树苗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呵护……

  2003年8月,他儿子出生的时候,正赶上种松树的关键期,阎会已经在山上待了整整一个月,张贵桃硬是让他下山照顾妻儿,可是儿子出生的第三天,他就又返回了山上。

  2015年,阎会兼任村两委成员、会计,在一次巡山中,他晕倒了,原以为是头痛感冒,让他母亲用土法刮痧,两天不见效,女儿、村民都催促他,才到张家口市医院做了检查,一查是心脏瓣膜关闭不严,不得不到北京做了心脏修复手术,医生叮嘱他从此不能再重体力活。

  手术后,背负着8万多元的外欠,在女儿女婿的资助下,贷款买了运输车,让他人经营,收入用来还外欠和补贴家用。他放不下那片林地,休息几个月,48岁阎会又重返黄花梁。

  “这几年,林里最高的树有六七丈,林下还有灌木,绿树成林,每年前来自驾旅游的人不少,稍不留神就会引起火灾,管护难度更大,我更离不开这里,每天办完村里的事就又来到山里。”

  从阎忠植下第一棵树起,在5平方公里的黄花洼,三代人51年植绿化达3000多亩,可这30多万株树没有办过任何承包手续,产权也没有他们一家分毫,可一家三代从没有任何抱怨过。

 

 

阎会巡查山林。记者郑世繁摄

  “这些年来,树已成我生命的一部分,在这片天然氧吧里,我还能休养身体,何乐而不为呢!我舍不得、放不下这片林,我一定坚持下来,把林地维护好、看管好,当我到干不动的那天,我会把它交给国家。”阎会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