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历史文化可感可知 百姓家园可商可居
2019-04-11 05:21:2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近两年,正定旅游越来越火。图为游客乘坐小火车从古城南门出发,开启古城之旅。(河北日报资料片)记者 赵海江 史晟全摄
近年来,正定县坚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起点、大手笔推动古城保护工作,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正在逐步恢复。
在全力推进古城保护工作的同时,正定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产业。2018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296万人次、同比增长146%,实现旅游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175%。
一座现代与传统和谐相融的千年古城,是如何破解一个又一个影响古城保护与开发的难题,又是如何让一个个文化载体“活起来”,融入大众的生活?记者近日在正定调查采访,力求破解这一连串的疑问。
尊重历史,坚持科学保护理念,让文物“活”起来
3月21日,春分。沿着石家庄市体育大街一路向北,穿过子龙大桥,滹沱河两岸的花儿含苞待放,不远处的正定南城门前,敲得震天响的常山战鼓,让人感受着非遗传承的魅力。
南城门下,市民王颖正给远来的朋友当“导游”。“南城门虽是重新修建的,但依然充满着古韵沧桑。即便是我们当地人,也是来了还想来!”王颖的话语间充满了自豪。
在采访中,一段南城门修复过程中的小插曲,让记者了解了正定县在古城修复时保留历史根脉的严谨。
“2013年启动古城墙保护工作时,有些人反对重建和整体修复的方案,担心出现‘古城不古’,甚至可能同质化建设,会造成古城‘个性’衰减。”负责正定古城墙保护工作的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所高级工程师郭建永,当时也有同样的担忧。他深知,随着古城镇旅游升温,不少地区因缺乏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度了解,盲目进行同质化包装,建筑风格雷同现象频出。
“针对争议,正定县坚持把古城保护风貌恢复提升与文物保护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提出以现状整修和遗址保护展示为主,整体修复为辅的古城墙保护工作总基调。”郭建永说。
遵循“原真性、完整性”原则,他们成立了勘测组、文献组、数据采集组和制图组,用两年多时间,成功实现了南门城门系统历史信息的真实传递。
同时,对9处国保和6处省保文物全部制定科学详尽的保护规划和修缮方案,相继实施古城墙保护、隆兴寺摩尼殿明代壁画修复等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延续开展隆兴寺文物库房建设工程,完成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
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正定县逐步建立健全古城保护领域管理、协调、监督机构,理顺保障规划,刚性执行体制机制。他们研究出台了《石家庄正定古城保护管理办法》,使古城保护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让文物露出来、活起来。如今,正定县的24个古城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已完成19项,隆兴寺周边环境整治、乒乓球训练基地改造提升、荣国府周边环境提升、阳和楼复建、南城墙修缮、临济寺和广惠寺片区整治等一大批古城保护工程完工,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正在以鲜活生动的姿态走进人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