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西柏坡:从红色经典到绿色传奇

2019-01-18 04:46:4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编者按]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风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40年·改革印记”系列报道,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通过人民网、手机人民网、人民网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等多个端口,为您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印记”,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图为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付兆飒 摄

一个小村庄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激荡;

一个小村庄转折了一个东方大国的历史走向;

这个小村庄里诞生的“两个务必”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理念根基;

这个小村庄开始的“赶考”成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使命为人民、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神指引。

西柏坡,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山村,从封闭贫困的历史深处走来,凭几十户勤劳勇敢的群众,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数十年沐风栉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河北省美丽乡村精品村,树起了一个“从红色经典到绿色发展”的新样本。

从碾盘上的弃婴到第一个万元户

图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山县西柏坡革命旧址同闫青海握手交谈。(翻拍于闫青海家相框中照片。付兆飒 拍摄)

被誉为“新中国革命五大圣地之一”的西柏坡村,是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虽远在太行山深处,但扬名中外,红色旅游资源加上秀丽宜人的环境,使这里成为了游客青睐的著名旅游目的地。

闫青海,作为西柏坡村第一个万元户,一名老党员,依托红色资源打赢了脱贫翻身仗,同时也见证了整个西柏坡村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

1948年,2岁的闫青海生了一场大病,村医表示无能为力,闫青海被母亲用破苇席片儿包裹着放到了村边的碾盘上。当时,借住在闫青海家的董必武夫妇在回家路上发现了这名被抛弃的“小房东”,看到微微翕合的嘴唇,董必武夫人何连芝将闫青海送到了中央医院的东柏坡医务所,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活蹦乱跳的闫青海回来了。

1968年,年满20岁的闫青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西柏坡村党支部副书记,一干就是15年。

那时候,西柏坡村村民住的是简陋的土坯房,吃的是紧俏的统销粮。闫青海一家五口挤在一间20来平米的土房子里,窝在一个被窝里睡觉,在一口黢黑残破的锅里抢饭吃。

“不仅我们家,家家户户都缺吃少穿,一天才可以赚5分钱,根本不够生活。因为穷,有的村民甚至全家迁往山西谋生活。”西柏坡的穷苦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了闫青海心头。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渐渐吹出了一片新天地。面对村民一贫如洗、守着三分薄田度日的光景,身为副书记的闫青海做了一个决定,“要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于是,闫青海发动村里五六个壮劳力与其一起到石家庄当搬卸工。打工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一天能有30块钱的收入,这对于当时的西柏坡村民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

“改革开放不就是要改变么?安于打工现状不是长久之计。”闫青海一边积累资金,一边思索接下来的路怎么走。1981年,闫青海下海经商,到北京去批发布匹,然后再运回来卖,成为村里第一个“老板”。那时候,大家穿的还是单一的粗布衣服,没有太多的花色和样式,闫青海从北京运回来的时髦布料在村子里引起了很大轰动。“原来衣服料子有这么多种类呢,还可以有这么多花色”,村民感叹着,争先恐后地买起了新布料,做起了新衣裳,西柏坡村也开始靓了起来。

“那时候批发一米布是六块钱,我卖六块六一米,一米可以赚六毛钱。每次可以运三四件布(一件大约100米),这样算下来一趟可以赚200块钱左右,一个月可以来回三四趟。”闫青海边算边说。

靠着卖布,闫青海摇身变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成为人人都艳羡的对象。

那段时期,毛泽东、朱德、董必武等领导人旧居,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九月会议会址等已经完成复原建设,一批又一批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游人来这里亲睹红色圣地。日渐增多的游人让闫青海嗅到了新的商机。1983年春天,闫青海用卖布攒下的钱从保定白洋淀买回了自己的第一艘游船——长13米、可容纳40人的二手船,在岗南水库搞起了旅游。

“改革开放以后,来西柏坡旅游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我想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就买了一条船,开游船赚钱。”闫青海的想法很超前。短短半年时间,闫青海就收回了买船成本。

在闫青海的带动下,西柏坡村民以及周边村民都开始购买游船搞旅游业。船多了起来,人多了起来,矛盾也就多了起来。为了规范市场、统一价格、便于管理,90年代初期,闫青海牵头组建了西柏坡水上旅游公司,开始集中管理游船、统一分红,不仅确保了各船家的收益,还保证了游客的游玩质量。

2002年的时候,为了响应国家环保的要求,闫青海对自己的游船进行升级换代,花费7万多元从天津杨柳青买回来一条环保节能船,噪音低、污染小、船速快,舒适的乘船条件和愈发美丽的水上景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

现如今70多岁的闫青海并没有停下脚步,照看晚辈、侍弄菜园,有需要时也还会再去当游船司机带游客游览。“大家都喜欢坐我的船,因为觉得坐我的船舒服,而且还可以听我讲当年党中央在西柏坡时的故事。”

红色历史基因加上这些年的基础条件改善将西柏坡村塑造成了闻名中外的中国革命圣地,闫青海的愿望就是将这些红色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柏坡红色历史、牢记柏坡红色文化。

“现在的日子过得滋润得很,彩电、冰箱、抽油烟机、净水器等都有,吃穿不比城里人差。”谈及现在的日子,闫青海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