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两会热议]深化协同发展,抓好产业这个关键

2019-01-15 04:10:4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日前,在中关村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园廊坊园,廊坊百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进行菌液的鉴定与检测。(资料图片) 记 者 赵永辉摄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推进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如何抓好产业这个关键?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大家认为,各地应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产业联动,从产业承接中汲取新优势,在优化分工中集聚新动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上下功夫,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打造高品质的产业承接平台,推动相关产业聚集发展

  有了“菜篮子”,又添了“花篮子”。保定市发改委主任侯晓平代表带来的关于河北新发地的消息,让人振奋。

  2015年,作为协同发展北京农批产业疏解的首个项目,高碑店新发地农产品物流园正式运营,目前交易量已近600万吨,交易额突破300亿元。随着新发地产业集群效应的日益凸显,北京花卉产业也开始向高碑店迁移。

  去年11月,河北新发地花卉博览园开业,350余户商户中,有300多户都是从北京疏解而来。侯晓平代表表示,他们的目标是把这里建成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的国家级花卉产业园区。

  产业一体化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疏解地的推力、承接地的拉力、相关产业的引力,正汇聚成三地产业协作的强大合力。其中,我省精准构建的一系列承接平台,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要对接好京津产业转移需求,需要打造高品质的产业承接平台,推动相关产业聚集发展。”侯晓平代表表示,今年,保定市将围绕京津冀三地明确的“2+4+N”产业合作格局,统筹整合全市优势产业资源,集中打造一批定位清晰、功能齐全、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承接平台,优先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配合雄安新区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时,加大项目督导力度,确保与京津合作的重大产业项目引得进、落得下、能发展。

  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之一。去年,示范区签约亿元以上北京项目81个,协议总投资636.81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北京项目38个,总投资294亿元;完工投产亿元以上北京项目24个,总投资151.77亿元……唐山市曹妃甸区区长张贵宝代表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缘于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这一产业承接平台的精准定位。

  找准坐标,错位发展。去年,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全力承接京津产业和项目转移。这一年,首钢朗泽钢铁工业煤气生物发酵法制燃料乙醇、北京中恒集团映美复印材料、中冶瑞木新材料等项目陆续建成投产。自动驾驶领域高科技企业北京图森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货运卡车开始上路测试,正全力打造自动驾驶卡车试验基地。

  张贵宝代表表示,今年,他们将用好这一承接平台,加速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对北京,我们将重点与其对接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绿色印刷、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通用航空等产业,全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对天津,我们将切实落实天津滨海新区与唐山市签署的深化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全面加强产业、交通、港口、园区、城市等领域的对接合作,积极推动津冀(滨唐)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今年,力争引进亿元以上京津产业转移项目100个以上。”

  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京津科技成果在我省的孵化转化

  一周前,津西集团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初步商定,在津西设立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研究院。谈起与这家机构的合作,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力代表神采飞扬。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是津西进军的一个新领域。韩力代表说,作为全球最大型钢生产应用基地,津西不缺钢结构建筑核心原材料的生产加工、施工,旗下甚至还有一家设计企业,唯独缺少钢结构产品的研发。中冶建筑研究总院在我国钢结构行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北京这样顶级的创新资源对接,让他们迅速补齐了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的全部链条。

  “三地产业协作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协同创新提供的动力支撑。”韩力代表表示,未来,他们会与更多的京津高端院所对接,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以及轧制H型钢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借助京津技术优势,向产品上下游、向精深加工延伸,打通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带动配套产业集群化发展。

  “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省发改委副主任王立忠委员表示,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引进京津科技成果在我省孵化转化。

  去年,我省启动实施了“52111”工程,计划打造5个战略高地、建设20个示范园区、做强百个转化机构、转化千项重大成果、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转化孵化比例到10%。王立忠委员表示,我省将深入推进这一工程,加快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共同体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众创空间,全面完善配套能力,支持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应用,加快推动“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创新链条的形成。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为产业协同注入新动能

  去年7月,我省与京津签署《京津冀创新券合作协议》,三地创新券正式互通互认,实现了跨区域使用。

  何为创新券?省科技厅厅长马宇骏代表介绍,创新券是政府为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而设计的一种事前发放、事后兑现的“有价证券”。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可以拿着它,向高校、科研院所购买科研服务,之后,收取创新券的单位凭券到指定部门兑现资金。异地使用创新券好比出差报销,北京的企业去天津、河北寻求科技服务,先垫资,回来后按照北京的支持比例“报销”;同理,河北、天津的企业也能到北京科研院所购买科研服务,之后回本地兑取补贴。

  马宇骏代表介绍,目前,京津冀三地已有753家科技服务机构接收异地创新券。去年,我省发放创新券金额达2636万元。未来,我省将分批次认定千家实验室,进而达到服务万家企业的效果。

  一张创新券的互通互认,带来的是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这就是体制机制改革的魔力。

  代表、委员们认为,深入推进三地产业协作,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目前,三地共识度高、推动难度相对较小的重要事项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跨区域政策协调、利益分享、市场一体化等方面仍存在显性或隐性壁垒,协调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还需要三地相关部门拿出智慧和勇气。

  因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近年来备受关注。沧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代表表示,他们将全面总结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经验,积极探索其他特殊产业和京津的异地监管模式,培育新的产业园区。“今年,我们将抓好天津滨海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协同发展合作示范产业园、天津东丽区·沧州渤海新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园区共建工作,共同探索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的增量利益分享机制,共同构建高效运营机制,吸引有资本、有意愿、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参与合作共建园区。”

  “要让体制机制改革,为三地产业协作注入新动能。”王立忠委员表示,今年,省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谋划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一轮改革举措,大力推广复制成功经验,并深入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检验检疫一体化、垃圾分类、跨区域购买养老服务等试点。围绕制约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试点示范,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资源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记者 李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