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崇礼区探索政府购买式造林扶贫新模式的调查

2018-11-26 06:03:1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蹲点调研

让贫困群众在生态建设中受益

——崇礼区探索政府购买式造林扶贫新模式的调查

张家口崇礼区今年雨季造林现场。今年雨季造林攻坚时,该区每天保证劳力8000人,许多当地贫困群众加入到造林大军中。(本报资料片) 记者 杜柏桦 通讯员 靳 磊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两年来,张家口市崇礼区围绕发挥生态建设对扶贫的带动作用,探索出一条由政府引导村集体成立经济合作社,组建造林绿化队伍承接造林工程,吸纳贫困户直接参与造林及管护,从而使集体和贫困户受益增收的政府购买造林服务助推精准扶贫新模式。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实施政府购林14万亩,惠及91个行政村,其中包括50个贫困村,平均每个贫困户增收2100元,每个村集体增收15万元。

变“公司造”为“群众植”,贫困群众共享造林利益

11月16日,站在太子城冬奥核心区东边古杨树区域的绿化观景平台上四下俯望,崇礼区“一次成林”的造林效果尽收眼底。虽然2米多高的初植苗木为了防风,还斜插固定着防风支撑杆,但整片树林错落有致,从每一座山顶一直延续到了山脚,把山谷间的冬奥核心区包围在了一片绿色中。

在蜿蜒崎岖的山道上,两辆面包车正缓缓地向山顶驶去。车上的植树工,全都是附近村子里的村民。

“过去的造林模式,基本上都是我们对每一年的造林任务进行招标,由中标的造林公司组织人工具体实施。造林公司再招募造林地点附近的村民参与挖坑、种树、浇水等各类工作。村民赚的只是辛苦钱,大量的利润还是流向了造林公司。”11月8日,在太子城造林现场,崇礼区林业局造林站站长康秀亮告诉记者。

随着冬奥会筹办及“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崇礼区植树造林力度空前加大,投入资金也越来越多。三年多来,崇礼新增造林面积近80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至57.9%。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更好地发挥生态建设对脱贫攻坚的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在生态建设中分享红利?

“要使生态扶贫发挥最大作用,关键就是让群众充分参与到生态建设工程中来,最大限度地让贫困群众受益。”崇礼区区长赵赞说。

2017年,崇礼区研究出台了《林业助推扶贫购买式造林实施方案》,鼓励有造林意愿的村集体成立造林合作社,组建本村的造林队伍。区政府和各乡镇采取直接申报、审核、签约的方式,优先安排这些造林合作社承担造林建设项目,减少中间环节,让参与造林的村民可以获得较以往更高的收益,还可以在工程验结款过后参与分红,让造林利益变为广大贫困群众共享。截至目前,全区已成立了77家造林合作社。

“今年我们村承包了700亩的荒坡荒沟,挖坑、栽树、浇水,村里一百一二十人,能做活的全都上山种树了。”高家营镇黄土板梁村林业合作社带头人王小斌说,“全村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都参与了造林绿化,并从中获得了稳定收益。”

按照贫困户“凡申必入”的原则,崇礼区规定各合作社在招纳造林队员时,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向村集体提交书面申请加入造林绿化队的,必须全部纳入,确保了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全部参与进来。

今年54岁的驿马图乡霍素太村村民边江此前一直在张家口市建筑工地打零工,当得知今年村里包了4200亩购买式造林项目时,专门回村种树。“挖一个坑一块五毛钱,种一棵树一块八。从八月份干到现在,挣了近4万块钱。”边江说。

和边江一样,崇礼区每个直接参与造林的贫困人口每年可务工3个月左右,平均每人可获得劳务性收入7000元左右。

变“门外汉”为“土专家”,确保造林质量不降低

“我种树可有年头了。”11月18日,在崇礼区高家营镇后中山村村委会,村民唐建军正在给乡亲们上课,树坑挖多大、树苗栽植方向、灌溉水量的控制,一副“专家”的模样。

“这些种树队员,绝大多数有着五六年以上的种树经验,甚至有的村95%的队员都有10年以上的造林经验,更有部分村民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会参加造林公司的挖坑、种树和养护等不同类型的工作,成为了职业造林人。”驿马图乡政府林业助理贠占斌说。

为确保造林质量,崇礼区实行了区、乡、村、监理公司四级联动管理,由区级领导包联重点工程,林业局班子成员包乡镇,每个合作社都安排了1到2名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技术指导。

在造林工程实施前,区林业局会聘请专业绿化设计公司,逐乡镇、逐村、逐地块进行外业调查,按照宜林则林、宜灌则灌的思路,科学编制作业规划及作业设计,明确了造林面积、范围、质量期限等内容,确保购买式造林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施工期间每个工程标段都要聘请专业监理公司全程监督,确保“造一片、成一片”。造林实施完成后,经造林主体申请,分别由乡镇组织技术人员,区林业部门聘请有验收资格的第三方进行两级检查验收,达到85%苗木成活率的,按70%、20%、10%比例分别在第一年、第三年和第五年三次支付造林款。

“这样一方面缓解了造林资金困难,另一方面也确保了造林质量。” 区林业局造林站站长康秀亮说。

“我们村靠近坝头,太冷了,不像别的地方可以种杨树和五角枫。”驿马图乡山岔村党支部书记孔庆泉告诉记者,山岔村今年承接了3000亩的购买式造林工程,为了严把苗木关,孔庆泉与本乡另外10个村的合作社负责人,早在2017年的八九月间,就到周边地区的苗木基地走了一遭。“我们这趟考察,全程都有专门雇的技术员陪同,最后确定从山西和承德围场购买云杉和樟子松两种树苗,从而确保了苗木质量。”孔庆泉说。

从“得短利”到“长流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些上年纪或残疾患病贫困户的劳动能力差一些,外出打工不现实,但靠着在家门口挖坑栽树,几个月下来,也能有近万元收入。有些人还是区里雇佣的生态护林员,一年有5700多块钱的工资。”霍素太村党支部书记贾斌说。

种树是基础,管护是关键。崇礼区出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办法,将新增生态护林岗位全部投向贫困户。2017年,崇礼将符合条件的876名贫困群众全部纳入护林员队伍。2018年又选聘了693名贫困人口作为林业生态护林员,既为贫困户找到了可持续的就业岗位,也保证了造林成活率。

随着每年造林规模的扩大,崇礼区还把购买式造林与租用农民闲置土地结合起来,对于造林涉及到农户的平地,政府给予每亩每年1000元的租赁费,山坡地给予每亩每年500元的租赁费用。造林结束后土地权属不变,“林随地走”,新增造林的林权归土地所有的村民,成为可持续利用的“绿色资产”。

新的造林模式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崇礼区规定,造林验收合格后,造林收益按照2∶8的比例分配,20%作为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壮大了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建立村公益性基金,专门用于对鳏、寡、孤、独等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临时救助,增强村集体领富带富的能力。同时,剩余80%用于村民分红,增加群众稳定收入。

“农民不仅增加了劳务收入,更获得了管护收入、合作社利润分红等,实现了‘要我造林’向‘我要造林’的转变。从政府来讲,不仅提高了林木成活率,破解了护林难的问题,而且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建起了‘绿色银行’,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扶贫开发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赵赞说。(记者高振发、刘雅静 通讯员靳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