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河北滦平:脱贫攻坚 决战犹酣

2018-09-30 06:02:36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河北滦平:脱贫攻坚 决战犹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滦平县依托金山岭长城及周边风景区,发展旅游产业,促进脱贫攻坚。图为秋日金山岭。周万萍摄(人民视觉)

“迁新居从此告别穷乡僻壤,跟党走旋即迎来温馨小康。”走进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安纯沟门安置区,一排排崭新的住宅楼前,鸡冠花开得正艳,张贴在安置区大门上的一副大红烫金的对联格外醒目。

9月13日一大早,300多名村民热热闹闹地参加了滦平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交房入住仪式,走出大山的父老乡亲笑逐颜开。按计划,今年10月底前有1975家贫困户先后拿到新房钥匙,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将如期完成。

地处燕山山脉的滦平,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853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近5年,全县4.2万余人脱贫,目前仍有1.8万多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3.88%下降到7.07%。

精准脱贫已进入攻坚期,滦平严格对标现行扶贫标准,精准施策发力。各级干部扑下身子,稳扎稳打,敢啃硬骨头,贫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扶贫有抓手——

产业带动出活力,黄土也能生“四金”

滦平土地贫瘠靠天收,还能“一地生四金”?

大屯满族乡路南营村的李国志,如今成了承德兴春和农业集团公司的工人。以前,一家五口,两个残疾,家里有6亩玉米地,每亩净收入才200多元,遇到天灾,连种子都收不回。

“兴春和”来了,“李国志们”的春天也到了。对于“土地生金”,李国志心里算得明白:6亩地租给“兴春和”,每亩一年租金1150元;进园区打工,每月薪金5000元;扶贫贷款入股,一年分红1万元。“这里离家近,打工挣钱和照顾家里,两不耽搁,脱贫全托好政策的福!”李国志今年翻盖了新房,大年初一也舍不得歇歇。

产业是脱贫攻坚重要抓手,龙头企业一带就活。“兴春和”集中流转路南营村附近土地1900亩,每户年均租金收入3000多元。园区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一年四季有活干,吸纳贫困户共520多人就业。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每年给贫困户“发红包”420万元。

“贫困户没项目,扶贫资金分散用,干不成事。”“兴春和”负责人郝玉芬介绍,“我们研发了户企联营‘微型菇房’,贫困户合伙承包赚现金,让贫困户在‘三金’基础上又多‘一金’。”

穿过蒙蒙细雨,来到大屯满族乡窑沟门村,村头是一片银色的“新厂房”——微型菇房。打开一座菇房的大门,迎面飘来一阵蘑菇清香,小平菇晶莹剔透。贫困户凡立东和另外两个贫困户合伙“买”下一座菇房,每年每户保底收益1万多元。“低风险、赚现钱,打工还有收入,微型菇房就像个小金库!”凡立东说。

挣钱就这么简单?公司统一建好菇房,提供技术,负责收购。“兴春和”提供担保,每户贷款10万元,三户承包一座菇房。合作社有专人负责日常管理,菇房收益通过合作社还贷。贫困户参与管理,还能采菇。今年7月,“兴春和”在窑沟门村规划建设63座微型菇房,8月底已建成28座。

产业带动就业,贫困户脱贫不离乡,还解决了生活上的苦恼。

在金沟屯镇下营子村,致富能人孙士河返乡创业,2014年成立承德久财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中草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本村和周边共5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昔日荒凉的“韭菜沟”,如今变成百花争艳的“发财沟”。“在家门口干活挣钱,回家能吃上媳妇做的饭,比在外面打工落的钱还多呢。”脱贫户权少维笑着说。

如今,滦平重点发展药材、蔬菜等五大扶贫产业,覆盖大多数贫困村,全县能干且愿干的贫困劳动力就业率达87%。县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园区入股分红、资产收益、光伏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四重收益,对贫困户基本实现精准覆盖。

浇水浇到根——

走出大山挪穷窝,安居乐业新生活

滦平地不平,到处是沟沟壑壑,很难就地脱贫。

山路蜿蜒,沟里“闪”出一个村落。安纯沟门满族乡上瓦房村,38岁的张宇坤家“一脸沧桑”,石头墙,黄泥巴,两间卧室,小厅是厨房,灶火把顶棚熏得乌黑油亮,墙上、窗户上糊着书纸。“我都不记得这房子什么时候盖的。”

吃水难。过去村里有山泉引流的“自来水”,年久失修,已经废弃。张宇坤和三个邻居合打一口井,轮流用泵抽水吃。

上学难。女儿上学要到6公里远的地方,和别人拼车接送,每年车费600多元。

看病难,行路难,增收难,妻子没事做,两人离婚。“要是一辈子窝在沟里,这日子怎么过!”张宇坤低着头说。

树挪死,人挪活,必须得搬!可搬哪儿去?

有了房,心里的疙瘩解开了。“8月17日刚分房,走,去看看我的新家!”张宇坤带记者来到乡政府所在集镇,一排排新楼尽现眼前。“三室两厅92平方米,我只交了12000元。”张宇坤一直咧嘴笑,然后认真地说:“我们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感谢各级党委和政府!现在的政策太好了,总觉得捡了大便宜。”

挪穷窝,拔穷根。“小区共安置11个村444户贫困户,贫困户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政府给每人补贴57000元,个人自筹只要3000元。”安纯沟门满族乡乡长何明涛说。小区还就近共享乡卫生院、幼儿园和学校,让贫困户安心打工。

搬出来不容易,接下来怎么生活?县里早有打算:搬得出,能增收,能脱贫,稳得住。上瓦房村的89户贫困户告别“老瓦房”,搬进新楼房。乡里通过招商在附近建起草莓采摘园、生态庄园等,产业园和安置区同步建设,搬迁贫困户拿“三金”,增收有保障。

农民出沟,项目进川。巴克什营镇古城川村12个自然村,一村一条沟。为实现搬迁扶贫,当地引入一家公司开发生态旅游,四达沟自然村280户农民告别山沟,住进楼房,其中68户是贫困户。

一次搬迁,改变命运。村里原有4个光棍,最大的老李60岁,搬进新楼后不久就找到另一半。其余三位也搬家、娶媳妇,双喜临门。

滦平共有7116名贫困人口计划易地搬迁,是河北省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县之一。全县建设18个集中安置点,同步建设产业园,确保户均一人就业。

“搬迁任务重,眼下累一点,长远有利老百姓。”承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滦平县委书记蔡福浩说,易地搬迁不仅关系这一代人的脱贫,更关系子孙后代的生活改善,有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堡垒有力量——

攻坚克难党旗红,擦亮党徽当先锋

初秋时分的孙营村蔬菜园区,红红的草莓在绿波里探头探脑,每个大棚门口都竖着一块牌子——“脱贫攻坚党旗红,党员致富先锋岗”,附有上岗党员及其带动贫困户的名字。

贫困户郭江老来丧子,一度觉得日子没法过。王斌等党员成立合作社后,动员老人把10亩地流转出去,一年稳拿租金10200元。老郭主动到合作社找活干,“党的政策好,也不能等着照顾,我还能干活!”除草、收谷子样样在行的老郭去年挣了1万多元。

过去的孙营村是附近有名的穷村。一直盼着脱贫的村民们推选退伍后在外做生意的王斌担任村支书。2016年春,由王斌带头,5名党员合伙成立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村里208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每年每户分红800元。

支部带好头,村民有盼头。滦平举起党旗,擦亮党徽,聚合发力,助推脱贫攻坚。

党旗飘扬十里八乡,群众脱贫有底气。金沟屯镇探索“支部+项目”扶贫模式,在产业一线建立党支部,全镇建立项目党支部7个、产业党小组21个。曾经是“乱村、穷村”的下营子村成立了党总支,下设村党支部和2个企业党支部,村里还有6个党群小组,直接联系服务农户。贫困户熊建华丈夫有病,家里要供两个上学的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久财农牧公司在村里建立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后,村干部动员她回来打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过去靠喝酒浇愁,现在干活都是劲儿。”如今,村里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党员深入田间地头,干部群众一家亲。走进安纯沟门满族乡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大门右侧是小区管委会临时党支部,墙上是所有支部成员名单和手机号码。2016年5月,该乡11个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李栅子村是整体推进试点。一些老人有顾虑,村党支部一班人掰开了、揉碎了说,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一个月下来,村民一个不落地摁了手印。目前,滦平县各贫困村有6356名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引导培育456名党员致富带头人。

点亮一盏灯,温暖一大片。“把每个农村党组织锻造成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把每一名党员都锤炼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最终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一语中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