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武汉汉正街:曾经领风骚,而今正化蝶

2018-07-05 21:37:4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风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40年·改革印记”系列报道,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通过人民网、手机人民网、人民网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等多个端口,为您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印记”,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40年前,凭借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湖北武汉人的闯码头精神,103人沿汉正街摆下小摊,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个体工商户,打开了全国商贸流通领域市场化的缺口。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肯定汉正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中国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改革迎来了转折点。

如今,汉正街悄然破茧成蝶,向时尚迈进。本世纪初,汉正街面临着巨大挑战:市场萎缩、业态落后、基础设施缺乏等,“转型”“振兴”提上日程。

悠悠五百载的汉正街,从诞生起就注定,每一步历程,都将作为一个时代的样本留存。

图为:武汉汉正街牌坊

图为:全国最早的室内服装专业批发市场——武汉汉正街服装交易大楼(1990年4月)

历史的选择:商品流通“弄潮儿”

“买全国,卖全国”的汉正街云集商户1.8万余户,各类批发市场54个,年交易额近千亿元。

然而,“彼时,做生意,被抓住是要坐牢的!”

年近8旬的郑举选年幼时视力严重受损,作为汉正街最早的那批个体工商户之一,曾是大名鼎鼎的“盲侠”。如今,杖朝之年的他,在汉阳墨水湖畔的一个院子里,靠一台收音机关注着外面世界的一举一动。

19岁起,郑举选就在汉正街摆摊卖点“针头线脑”,还曾偷偷组织了一支盲人小商贩队。

图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汉正街个体摊棚

历史变革,往往始于偶然却带着必然。1979年,1632米长的汉正街,103位待业青年经工商登记成为全国首批个体经营者,在这里摆起了摊子。

时年39岁的郑举选便是其中的“弄潮儿”之一。他接过15元换来的个体经营执照后,摆出竹床卖起扣子。

市场的力量不可阻挡。汉正街的小商品激活了个私经济的春水,推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点名赞誉汉正街为中国改革开放起到的风向标作用。中国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改革迎来了转折点。

“汉正街那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热闹得不得了。”郑举选如鱼得水,开始大进大出地批发经营。一度穷得生计都难以维持的盲人郑举选,成为汉正街个体户中最早的万元户、百万元户、首富。

在汉正街,同样的传奇创富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汉正街的商品已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一跃成为“天下第一街”。“扣子大王”“玩具大王”“气球大王”……一时间,各种“大王”引来各色人等频频造访汉正街。

“没有汉正街的星星之火,就没有今天全国的燎原之势。”沈阳五爱、浙江义乌等商品市场接连兴起。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延福教授说,没有汉正街的体制机制创新,就没有今天中国商业的繁荣。汉正街对改革开放的贡献不亚于安徽小岗。

图为:武汉第一个市场客运中心——武汉汉正街客运中心(1995年元月)

发展的桎梏:模式落后难再续

在汉正街创办电商创客孵化基地的王红涛,他和他父辈的人生也随着汉正街的发展起起伏伏。“当时,汉正街生意红火,吸引着大量外地经营户,本地不少居民纷纷将房子出租。几乎每条小巷,都被摊群塞满。”王红涛的父辈曾挤在摊群中吆喝叫卖。1988年,年幼的他随父母从天门到汉正街做衣服然后摆摊来卖。“一台缝纫机,就是当时的全部家当。”

王红涛说,父母的生意做得一般,维持了四五年后就回了老家。成年的王红涛另起炉灶,自己在汉正街开了家服装店,不大的房间里,摆着密密麻麻的机器。

在汉正街市场方圆1.6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了不少像他家这样大小的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与快速适应市场,汉正街萌芽出“前店后厂”模式,而正是这种小作坊模式为汉正街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

图为:昔日的汉正街集散地——东汉正街车站

汉正街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当时,汉正街区域内商铺、仓储、加工、住宅高密度混杂,已超出城市中心的容纳极限,带来消防、交通、治安、环境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也成为束缚汉正街做大做强的枷锁,虽经历了无数次拆迁改造,但乱象依然无法根除。

汉正街猛然回头时发现,后起于自己的浙江义乌等同类市场,不经意间竟已是后浪逐前浪。在敢为天下先之后,汉正街蹒跚的步履中流露的是再创造性的不足。

朱延福教授认为,一步领先并不意味着步步领先。改革之初,汉正街凭借商业模式创新改革跑在全国前列。30多年过去了,汉正街依旧以中低档商品批发为主,重复着传统经营模式:现金、现货、现场交易。这种模式带来了火灾隐患、拥堵等诸多弊端,低级形态的批发模式注定要被淘汰。

背负着“城市500年的商业之根”“天下第一街”“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等盛名的汉正街,如今又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汉正街的内核已经悄悄发生改变。

图为:目前的武汉汉正街品牌服饰批发广场

美丽的蝶变:向时尚汉正街竞发

一度, “汉正街货”成为“水货”的代名词。服装设计抄袭严重,当下流行什么款式,在汉正街就一定能找到同款。

靠卖“爆款”让不少汉正街人捞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王红涛也不例外。他回忆,2003年,生意很好做,经常一个款式可以卖半年。不过好景不长,人工紧张、成本高企、赊账压货严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2007年王红涛接触电商,他的几款衣服突然在网上“走红”,“一瞬间,我完全被颠覆了只做线下的传统观念,开始尝试线上和线下结合的销售方式。”尝到了甜头的他,2013年彻底关掉了实体店,专心经营网店,创建了汉正街服装批发网络平台。“改变汉正街的力量一定是互联网。”王红涛说。

如今,汉正街通过互联网开拓网上销售渠道的商户达到6800家,约占商户总数的38%。

如果说电子商务是汉正街人绕不过去的坎,原创设计就是汉正街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广州等地做了一二十年设计的郑飞,3年前回武汉建了自己的男装工作室。5月15日,他将营业执照注册地搬到汉正街。

“汉正街的时尚男装占全国市场份额超40%。汉派服装与杭派服装、粤派服装共同形成三足鼎立态势,我很看好汉正街的发展潜力。”郑飞坦言,原创设计是服装行业的灵魂,抄袭爆款可以快速盈利,但没有话语权,只能是别人的附庸。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入驻汉正街。“参与汉正街转型,做好‘汉派’原创服装,为汉正街找魂。”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系副主任黄李勇,2016年也在汉正街新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不少人看衰汉正街服装设计,认为就是仿版、抄袭而已,但这些年正悄然发生变化,我要参与进来!”

在汉正街“二次创业”的途中,越来越多有活力、有思想、有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到时尚汉正街的创业大潮中。

在汉口沿河大道,翠园礼业公司数千平方米的展厅内,3万多种礼品琳琅满目,老板王康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拥有计算机硕士学位,是汉正街首个硕士创业者。他说,公司已将大数据应用于客户服务中,希望做成“服务全国的礼品平台”。

“这些高学历的人才,具有更快的应变能力和很好的创新精神。”著名作家、《天下第一街》作者刘富道感慨。

复星、绿地、香港恒隆等“大鳄”扎堆落户,武汉国际时尚中心、汉正街金融岛、绿地长江中心、恒隆广场等一批投资过百亿的现代商贸、金融项目落地,汉正街的商业版图彻底重构。

“商业体从280万方到现在的120万方,专业市场从100多个到现在的46个,汉正街改变了商品散乱杂的老面孔,以时尚原创服装为主。”汉正街管委会副书记何博介绍说,“汉正街正加快形成创意设计引领、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功能齐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搭上中欧班列,拥抱“一带一路”,携手阿里、京东推广电商平台,推动商业业态变革,汉正街在奋起直追。

如今,一项全新的历史使命落在汉正街肩上:成为“汉口之根、武汉之心、世界之窗”,打造以时尚创意、现代金融、文化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世界级滨水中央服务区,唱响“时尚汉正”品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