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河北魏县90后小伙脱贫记

2018-06-07 23:04:1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石家庄6月6日电(记者马书平)说起90后,大家想到的时代标签是年轻、时尚、有个性,但贴在90后小伙韩海超身上的标签却是贫困户,而且一贴就是十几年。

  90后小伙韩海超是河北魏县沙口集乡刘屯村人,今年27岁。十几年前,爷爷、奶奶患上了心脏病,刨去住院治疗,每年吃药花费近两万元。海超的父母本来还能外出打工挣点钱,爷爷、奶奶生病后,就只能守在家照顾,再加上和哥哥、妹妹要上学,全家一下子陷入贫困境地。

  “那时候小,心里面总想着长大后一定多帮家里干活儿,让爸妈不再愁。”想起以前的日子,海超表示,虽然一直想脱贫,但收入有限,开销大,脱贫希望渺茫。

  河北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县的帽子已经戴了三十多年。 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5.41%,脱贫任务艰巨。由于该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三十多万人,劳务输出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

  2010年,刚满19岁的海超中学一毕业,就离开家乡,到河北保定白沟一家箱包厂,干起了组装拉杆箱的工作。从学徒工到熟练工再到小组长,勤奋踏实的海超一干就是6年,工资也由当初的每月一千多元涨到了三千多元。有了打工挣的钱,全家的生活逐渐好转。但一个人挣钱全家人花,还是有些紧张。

  “只要好好干,全家人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做了6年箱包的海超,不单单挣到了工资,学会了箱包制作技术,还对市场营销颇有钻研,在靠自身脱贫上信心满满。

  该县扶贫办主任陈瑞学说,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妇女就业门路窄的实际,县里出台扶持政策,吸引外出务工技术人才回乡创业,发展“扶贫微工厂”,鼓励贫困留守妇女到微工厂就业,这样既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能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2017年年初,海超回到村里,向亲戚朋友借了3万元,购买了10台缝纫机,租赁邻居一处闲置庭院,又从村里招了十余名留守妇女,办起了怡怡箱包厂,成为村里第一个回家创业的青年。

  当年7月,村里建成标准化“扶贫微工厂”,海超率先入驻,租赁200平方米的厂房,每年租金1万元。

  “刚开始办厂时,还有顾虑,怕挣不到钱。现在看来,这都不是事儿。”海超说,“加工的箱包都是订单生产,走外贸出口。一个贫困工人政府奖励500元,使用的每台缝纫机政府补贴两千多元,租赁厂房政府还给予50%的补助。搁以前,这么好的事儿想都不敢想,国家的扶贫政策就是好!”

  一年多的时间,海超的怡怡箱包厂已有二十多名工人,其中贫困留守妇女13名,每月生产箱包八千多件,除去每人每月两千多元的工资等,每月收入近万元。“去年年底一算账,收入了十万多元。今年的行情,比去年还要好。”海超的脸上笑开了花。

  撕掉贫困标签后的海超,劲头越来越足,他踌躇满志地说:“自己富了不算富,我要把微工厂做成大工厂,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该县县委书记卢健介绍说,在发展“扶贫微工厂”上,当地采取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因势利导的方式,以村建、企用、乡管、县补与新建、改建、租用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发展扶贫微工厂二百多家,可带动贫困留守劳力就业六千余人,实现增收八千多万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