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绿色永驻 发展永续

2018-05-28 22:07:1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创新科技、强化管护、优化结构——

绿色永驻 发展永续

从卫星云图上看,位于河北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如同一只绿色雄鹰,牢牢扼守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

半个多世纪里,三代塞罕坝人不辱使命,艰苦奋斗,在昔日“黄沙飘满天、飞鸟无栖树”的荒僻苦寒之地,营造出112万亩世界最大人工林。

塞罕坝绿色长城的筑造,不仅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和水源卫士,也写就了一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教科书。

创新技术,实现增林扩绿

56年前,我国北方地区风沙严重,急需塞罕坝地区造林阻沙。然而,由于连年乱砍滥伐,当时的塞罕坝已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加之年平均气温零下1.2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3摄氏度,年均积雪达169天,树木很难成活。头两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不足8%,如何把树种活,是所有人面临的一道严峻考验。

正丧气时,造林员们发现问题出在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上,便改为全光育苗,首次就取得成功。后又摸索出培育“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育苗数量和产成苗数量成倍提升。

在植苗上,塞罕坝人通过不断研究实践,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创新了“三锹半”植苗法,大大提高了植苗速度。

1964年春,塞罕坝林场老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开展 “造林大会战”。历经30多个昼夜,造林成活率达95%。

全林场信心大振,大面积造林时代开启。从1962年至1982年的建场前20年中,塞罕坝人共造林90余万亩,保存67.9万亩,保存率75.5%,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随着时间推移,石质阳坡植树难题开始横亘在造林队员面前。这里土层极薄,平均只有四五厘米,植物根系难以向下延伸。

2011年,塞罕坝启动攻坚造林。大伙反复摸索,终于掌握了技术要领,即先把石块挖出,再人工客土回填,解决了根系的土壤附着问题。

近年来,林场累计投入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完成育苗、造林、有害生物防治等9类60余项科研课题,编写《塞罕坝植物志》等5部专著,发表论文630余篇。

强化管护,巩固生态成果

在不少塞罕坝人的眼中,这片林子就是他们的“命根子”。47岁的刘军和他的妻子齐淑艳便是如此。

夫妇俩都是林场的防火瞭望员,工作地点是林海中的一座孤塔。10多年来,他俩生活、工作都在这里。

每年3月15日到6月15日、9月15日到下大雪期间,是林场的防火紧要期,夫妻俩异常忙碌。白天每15分钟拿望远镜向四面八方瞭望一次;夜晚一小时瞭望一次。每次瞭望做好记录,并向场部报告。俩人轮流休息,不敢有半点马虎。

据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介绍,塞罕坝林场建场50多年来,从未发生森林火灾。“这得益于我们建立的一套立体化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刘海莹说。目前,塞罕坝全场分布9个望火楼,确保及时预报火灾,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场内修建了14个固定防火检查站,6个临时森林防火检查站,仔细核查往来车辆,检查扣留火种;148名专职护林防火员实施重点看守;外加林火视频监测系统1套21个监控点,红外探火雷达6台,雷电预警监测系统1套,总体形成了一个“探火雷达、空中预警、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的严密监测网络,监测范围达到100%。

塞罕坝还建立了本领过硬的扑救队伍。目前,林场共建立专业扑火队伍7支,队员112名;半专业扑火队10支,队员240人。其中专业扑火队实行军事化管理,防火紧要期24小时保持临战状态。

优化结构,推进绿色发展

如今的塞罕坝,成了游客和摄影家流连忘返的地方。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年均50万人次,一年门票收入4000多万元。

主体产业逐渐发生变化。木材生产曾是塞罕坝林场支柱产业,一度占总收入的90%以上。近年来,林场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最近这五年已降至50%以下。

塞罕坝林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介绍说,河北省下达塞罕坝林场的“十三五”采伐限额为每年20.4万立方米,但林场实际的林木蓄积消耗量,控制在每年13万立方米左右。并且塞罕坝林场采伐主要用于“森林抚育”:把林子里长势较差的林木伐掉,将林木密度过大的地方降下来一些,不断提升森林质量。

在此基础上,塞罕坝不断探索发展“新绿产业”。塞罕坝林场建设了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培育了云杉、樟子松等优质绿化苗木。“林场的绿化苗木,销往京津冀、内蒙古、甘肃等全国十几个省(区、市),每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塞罕坝林场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双说。

此外,林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游、农家乐等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塞罕坝的林海,已经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