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吴和春讲述震后10年与汶川灾区的故事
2018-05-12 21:38:5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一头是挂念,一头是想念
——“中国好人”吴和春讲述震后10年与汶川灾区的故事
图为“中国好人”吴和春
挂断电话,抬头看看表,已是晚上9点多。吴和春心中仍有些挂念,于是又给四川的王明发去了一条微信,内容是:有啥技术问题,随时联系,咱们不是外人。
“咱们不是外人。”这句话,顿时温暖了夜晚。
这不是吴和春第一次对王明说这句话。10年了,从他到汶川灾区那年算起,至今已经10年。10年里,如果真要为这句话推算“点击率”,那么被点击的概率是100%。10年里,这句话回荡在保定和汶川灾区两地上空。
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折射出的是一种国家信念——危难时刻、生死与共;折射出的是一种国民精神——临危不惧、众志成城;折射出的是一种国度情怀——灾难无情、人间有爱。
“人总是矛盾的。如果时间真能倒流,我宁愿没有去过汶川;如果命运再次让我面对,我会毅然选择前往。”5月8日,凝视着对面这位已经67岁的老人,讲述还未开始,笔者的内心已经不平静。
汶之伤、国之痛,本性无畏,改变命途
时间不是橡皮擦,任岁月再匆匆,都无法抚平10年前那场灾难留在大地上、留给人心中的伤痕。
思绪被拉回到那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地动山摇后的满目疮痍,举国震惊。
8.0级地震,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那时,汶川的百姓说天“塌”了。
500元现金、一张工资卡、一个修理箱,带着这三样家当,那年57岁的保定电力修造厂退休职工吴和春,瞒着家人,于震后第二天离开保定奔赴汶川灾区。“当时没容自己多想,一听到8.0级的大地震,我惊呆了。”参与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援的吴和春十分清楚,8.0级大地震是个什么概念。
火车、汽车、徒步,辗转到达灾区,吴和春同沿途结识的志愿者们一刻不停地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
挖遗体、搬物资、搭帐篷、扫卫生,他样样都干。
一头白发的他,在挖掘遗体的行列里格外引人注目。每当发现遗体,他便放下铁锹,趴下身子用手去挖周围的土。挖出遇难者遗体后,他先用布擦去土,再用清水和白酒仔细擦拭,最后与志愿者或遇难者家属用布将遗体包裹好。他说,逝者也要有尊严。
处理完这些,他常常是不能自已、老泪纵横,之后还要忍受手上残留的味道多日洗不掉。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挖掘中,他发现了一条小腿残肢,猜想着这个人也许还活着,他便找来一只脸盆,“捧着”那条残肢跑了2里路,送到了安置点。在那场灾难中,究竟挖出多少遇难者遗体,他已记不清。
心之宏、志之韧,大爱无疆,书写人生
汶川地震救援结束后,吴和春没有回家,而是留在灾区为群众免费修理电器,千方百计帮他们节省开支。
他最初在绵竹市建起一个家电义务维修点。出远门回不了绵竹,他就住在百姓家里。食宿都自己掏钱,从不白吃白占。
吴和春跑遍了绵竹市所有乡镇,最后“扎根”广元市青川县姚渡镇阳山村,一“驻”就是三年。王明,就是他在阳山村认识的。
退休前,吴和春做了几十年电工,修理电器的手艺精湛。
吴和春从不收修理费。小的零配件,搭钱购买了给百姓换好;大的配件只收成本费。
当时,王明经营着一家电器零配件小店,吴和春所需的那些配件都从他店里购进,一来二去,俩人成了熟人。得知吴和春的事迹后,王明敬佩他的人品,一些小的配件免费送给他,大的只收进价。
“吴老,心地善良、待人和蔼,我们这附近的村民都认识他。”电话中,王明说起了他眼中的吴和春。“他回到保定后,我们一直联系,经常在一起交流修理技术,来我小店的乡亲们也常会提起他,大家都很想他,我们早就不是外人。”
10年来,因为事迹突出,中央、省、市媒体对吴和春进行了报道。2016年9月,他先后被授予“河北好人”“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知之深、爱之浓,情谊无价,温暖世界
时间转瞬至今,吴和春与汶川灾区结缘已10年。
10年里,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自强不息,一座座新城从废墟上“站立”起来,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10年里,哪里出现险情,吴和春就奔赴哪里,在哪里救灾,他就扎根在哪里。去年年底,他刚刚从九寨沟灾区回到保定。
这10年,吴和春对汶川灾区知之深、爱之浓,几次重返故地,看望那里同他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看望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
42岁的阳山村人宜长春告诉笔者,去年吴和春回到阳山村,原本打算叙叙旧就走。没想到,村民们知道他回来了,纷纷把家里要修的电器搬过来,愣是留他在阳山村住了两个多月。
曹富强,四川省德阳绵竹市南轩中学的一名政治老师。10年前,他和吴和春一起在灾区救援,现在两人同在“绵竹志诚志愿者服务队”。“这些年,哪里有灾情,吴老就到哪里救援,我们被他的行为深深感动着,他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致力于公益事业,希望我们之间的这份情谊地久天长。”
“哪里有灾情,我还会去。”吴和春坚定地说,并且写下了八个字:抗震救灾,大爱无疆。(姚琳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