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雄安新区:让乡愁看得见留得住

2018-04-17 22:12:01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雄安新区为历史文化遗存、老房子、老树等建档

  让新区乡愁看得见留得住

  4月2日,容城县大河镇大河村的何会民将复制的60卷家谱谱系表派发出去后松了一口气。何氏在大河村是大姓,整个家族有500多人,何氏家谱从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了记载。“将来如果有个大家每年能聚在一起的场所就好了,讲家史、传家风,形成一个凝聚精神的港湾。”何会民眼神里充满了向往。

  乡愁也是历史文化遗存的一部分。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是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要求。为摸清历史文化遗存家底,今年初,新区开展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简称“乡愁行动”),调查登记能体现新区人民共同历史记忆的要素,涵盖老房子、老井、老树、剧场、戏台、名人祠堂等。

  以传承文脉和留住乡愁为目的,分类别、分层次地研究保护和活化利用策略,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再现典型的民风民俗,打造记得住乡愁的图景,让乡愁的根脉不因城市的建设而泯灭。

  全面普查,建档“存根”,使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有机融合

  雄县龙湾镇龙北村有一棵树龄600年的古槐,直径约1.5米,树干中空开裂。3月2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树干中上部分叉后,靠近路边的一股被撞断,两道铁丝将其缚住。

  据村民张同乐介绍,小时候,这棵树绿荫如盖,他和同伴们经常在这里玩耍。三年前,古树的树叶发干,后来又缓了过来,夏天依然很茂盛。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这乡愁,是有形的建筑、日常的物件,也是无形的民俗或技艺。

  “乡愁行动”是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为科学制定新区规划和文化政策提供依据。业内人士指出,这也是继文物调查之后,在新区开展的又一次全方位的乡土文化调查登记和保护传承活动,主要是把与老百姓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承载人们乡愁尤其是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列为普查对象。

  本次普查,新区三县全覆盖。通过乡村普查、入户走访、现场踏勘、探访老人等多种方式,“乡愁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果,先期登记不可移动遗存592处、可移动遗存300多件(套),老房子、老井、老树、老磨盘、粮站、供销社、乡村卫生院、影院、戏台、桥梁、烈士墓等,一批承载着雄安新区人民共同记忆的遗存将陆续被建档“存根”。第二批遗存登记正在进行中。

  据省文物局调研员刘洁介绍,本次“乡愁行动”主要调查的历史环境要素,是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之外的反映地域历史风貌、构成地域特征、某一时期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风貌的构筑物和器具,具有内容种类丰富、要素形态多样、分布广泛、贴近生活生产等特征。这些遗存展现了雄安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新区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乡愁记忆。

  “新区这个新的城市要立得住,必须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力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将历史文物、文化风貌、古树名木、历史典故等整理成册,纳入新区地形图和规划编制底图,使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遗产活化,护用并举,赋予历史文化遗存新的生命和活力

  在容城县大河镇,有一处3米多高的高大门楼兀自矗立着,“张市粮站”四个大字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沧桑感。院墙和一排排曾经是粮囤的瓦房依然保存完好。

  大河镇张市村党支部书记邢三亲自看守着这座建于1952年的粮站。在粮站的院子里,邢三用席子围起了几个玉米囤,与粮站的老房相映成趣。

  雄安新区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筹备)负责人夏雨告诉记者,“乡愁行动”以传承文脉和留住乡愁为目的,通过保留历史文物、古物旧景和具有集体记忆的代表性景观要素,营造可以“生情”的景致,陈设引人怀念的“老物件”,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再现典型的民风民俗。

  根据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遗存,雄安新区将采取不同的活化策略。遗产活化是把遗产资源转换成为现代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传承的护用并举的治理过程。通过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挖掘、整合、创新、传承和利用,重新建立起遗产与现代人生活的关系,赋予历史文化遗存新的生命和活力。

  新区有关部门制定了活化利用需要遵循的原则:保证历史文化遗存的真实,展现历史;结合重要建筑及开敞空间,巧妙利用,共同塑造空间氛围;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护与活化利用中的应用;落实绿色低碳、节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文化、文物、规划等多专业角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记者 张伟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