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获奖单位内丘县见闻

2020-10-30 09:40:34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传承李保国精神 把荒山变成“金山”——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获奖单位内丘县见闻

 

  岗底村的荒岗坡底种满了苹果树,由穷变富的历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河北日报通讯员 刘继东摄

  内丘县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地、丘陵占据整个面积的三分之二。这里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生前科技扶贫的主战场,如今,大片的荒岗秃岭栽上了兴村富民的苹果树,不仅绿化了山体,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以“富岗苹果”为龙头,内丘县着力做大做强做优苹果产业,已建成优质苹果生产基地10.6万亩,苹果产业年产值近17亿元,带动2万多农民增收致富。2017年,该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前,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50户130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在李保国精神的感召下,内丘县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富岗产业扶贫模式、易地扶贫搬迁‘有事做’助脱贫、‘治未病’防贫工作机制等经验做法开花结果,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的充分肯定。”内丘县委书记张辉介绍,该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去年财政收入比2011年翻了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47倍,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元的村达到6个。

  龙头带动,荒山遍植“摇钱树”

  10月20日,记者驱车直奔位于内丘县侯家庄乡的苹果现代农业园区。弯弯曲曲的山路两侧,随处可见成方连片的苹果树,成串的红苹果压弯了枝头。有的农户开始摘果、分拣、装箱,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

  在李保国当年奋斗过多年的岗底村,四周漫山遍野是硕果累累的现代化苹果园,街头到处是苹果销售摊点和门店,游客们在挑选个大皮薄的苹果,不少货车正将成箱的苹果装车运往山外。

  岗底村是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根据地。在该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的带领下,富岗公司传承光大李保国打造的“富岗模式”,瞄准“让山岭变绿、让山区父老乡亲变富”这一目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仅使岗底村去年人均收入达到4.5万元,还在35个贫困村建立了万亩连锁基地,与1481户贫困户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同时吸收贫困户入股分红。这些贫困户按照富岗苹果生产技术标准生产,一级果比例大幅提高,纷纷走上了致富路。

  走进大山深处的界子口村,侯东敏和张新平两口子正和5名帮工采摘苹果。56岁的侯东敏是李保国当年在内丘带的首批学员之一,他在山上山下种了14亩苹果树,通过与富岗公司合作,苹果长得又大又好,一年能挣20万元。“要不是李老师教我技术,我八成还在外地打工呢!”他感慨道。

  内丘县紧紧围绕产业扶贫,大力实施优质林果种植、设施蔬菜、中药材种植等扶贫产业开发项目,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入股”“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入股+打工”等产业扶贫带动机制,引导龙头企业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富岗公司、百果庄园、昌盛达农业生态园等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入股分红,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共建、打工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仅在每年的苹果采摘季,就有3000多名农民到果园打工,工资收入超过2400万元。

  易地搬迁,进城农民“有事做”

  贫困村行家峪村的搬迁户杨爱堂,新家位于内丘县城的恒源和谐小区,三室两厅两卫带电梯的单元房宽敞明亮,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我们是2017年搬来的,以前都不敢想象能住得这么舒心。”她说。

  42岁的杨爱堂一家原来主要靠种植板栗树、核桃树等维持生活,一年才挣7000元左右。刚搬来时她最担心的是收入问题,没想到,内丘县“有事做”服务站很快帮她找到了一份超市理货员的工作,月收入最低2000元。她的丈夫到工地打工,收入比她高出一倍多。他们还抽空回老家管理果树,能收入近万元。谈起如今的日子,她喜上眉梢:“孩子过去上学得翻山越岭,现在走几步就到了。生活、就医等都方便,啥也不愁。”

  2016年,内丘县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防止搬迁工作“治标不治本”,该县坚决排除了从山坡上搬到山脚下的方案,分批将深山中的5个贫困村458户1239人搬到县城里的恒源和谐小区、天和小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6户811人。

  搬迁是手段,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目的。为了让群众拔掉穷根、搬出幸福,内丘县在搬迁安置小区成立全省第一个“有事做”服务站,对搬迁户进行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多期技能培训,并牵线搭桥帮助找工作,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结合产业和就业帮扶,所有搬迁贫困群众顺利实现稳定脱贫。

  在此基础上,内丘县还成立“有事做”服务中心,累计帮助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85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0万元,扶持贫困户自主创业48户。

  持证下田,农民变成“土专家”

  来到岗底村北的富岗绿色苹果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矮化、密植的苹果树,统一铺设着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安装着杀虫灯、诱虫板等。绿叶映衬下,红彤彤的苹果格外诱人。

  农民高级技师杨双奎,正在一片苹果园里为紧贴着枝杈的苹果贴防磨垫。“要不然风一吹就会剐蹭出疤痕,上好的苹果就掉价了。”他说,这是李保国老师制定的“富岗苹果128道生产工序”中的一条。

  杨双奎是李保国老师在岗底村的“得意门生”。在李保国科研团队的支持下,他成功创新了重茬苹果园大苗建园技术,改写了老果树改造更新依靠轮作的历史,实现了“一年栽种、两年结果、三年丰产”,对品种换代和果农增收有着巨大价值。“眼前这片果园就是改造的成果,第三年测产为5760斤,今年稳产6000斤没问题。”他说。

  杨双奎经常开着自己的车外出指导果农,分文不取。有人问他耗自家的油去给别人免费讲课图个啥,他说:“我就想把苹果管理技术传给更多的人。我的技术是李保国老师免费教的,所以我也不会收一分钱。”

  岗底村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农村。目前,共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果树初、中级工证书,5名果农获得高级工证书。

  内丘县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成立了县、乡两级专家团队,为每个贫困村配备1名产业发展指导员,推动扶贫技术到项目、到贫困户。该县通过办好农民夜校、“新时代讲习所”等,着力培养新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近年来,借助邢台农校“送教下乡”活动,内丘1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读了中专,365名读了大专,先后培养职业农民528名,其中300名是贫困户,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技术中坚力量。

  科技扶贫的种子还播撒到了省内外。由内丘65名职业农民组成的“李保国128技术服务队”,先后到我省35个县及山西、河南等省开展免费技术服务,培训贫困群众近1万人次,发放依托“富岗苹果128道生产工序”编写的科普故事手册2万多份,辐射带动太行山区苹果种植60多万亩。(河北日报记者 王永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