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雄安新区慢行交通系统将占出行比例50%以上

2019-12-18 18:40:0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雄安新区慢行交通系统将占出行比例50%以上

慢行网络:全龄友好 四季友好——雄安新区未来交通解读(一)

制图/褚林

近日,雄安新区《关于推进交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明确了雄安新区未来五年交通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工作任务。根据《意见》,雄安新区将按照“9080”出行目标的要求,将打造占雄安新区出行比例50%以上的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交通将成为新区未来主导出行方式。

《意见》指出,到2022年,雄安新区将率先在容东片区、昝岗片区等首批新建区域实施高品质公交、慢行系统;到2025年,优质多元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安心舒适的慢行环境在雄安新区基本建立。雄安新区将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目标,围绕学校、交通枢纽,打造全龄友好、四季友好的慢行网络,并广泛采用街道稳静化措施,灵活打造“无车街区”,探索建立慢行、公交、经营设施相结合的驿站系统,提升慢行活动体验。

什么是慢行交通系统?雄安新区的慢行交通又有哪些特点?“无车街区”、全龄友好的慢行系统又将如何打造?记者采访了参与慢行系统项目评审的专家。

交通“慢”起来,城市“快”起来

慢行交通并不是真的让交通变慢了,而是通过倡导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减少拥堵,提高道路使用率和运输效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不断跃增,许多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道路使用率下降等问题,原本为了方便出行的私家车纷纷堵在了路上。这也成为破解“大城市病”的一道难题。

从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目标,到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再到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作为经济社会的先行者,交通运输在绿色化发展过程中势必要起到引领作用。

“雄安新区发展慢行系统其侧重点不是在工程上,而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变,在出行体验和经济效益上取得双赢。”参与慢行系统项目评审的雄安新区主任特别顾问赵鹏林认为,雄安新区慢行系统的推出将为新区民众创造一种新的出行习惯。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看,包括北京、天津、西安、成都在内的一二线甚至是三线城市,都在着力打造慢行交通系统。”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李田野告诉记者,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它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体的话,慢行交通系统就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它将与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这样的“主动脉”密切配合,高效接驳,为居民创造更便捷、更畅快的交通出行体验。

“所以慢行交通并不是真的让交通变慢了,而是通过倡导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减少拥堵,提高道路使用率和运输效率,从而加快城市交通。”李田野介绍,把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从而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

365×24,打造“无车街区”和“城市驿站”

慢行交通系统将围绕社区生活圈,以步行活动组织公共空间

“针对雄安新区自身的先天地理条件,充分结合新建成区职住平衡、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特点和华北地区气候特点,新区提出打造安心、便捷、舒适、活力的城市慢行系统,实现365×24慢行友好城市的愿景。”李田野表示。

李田野所提到的“365”,指的是面对雄安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在全年四季不论酷暑或是严冬,均能提供较为稳定的出行服务;而“24”,则是指在全天的完整出行链中,面对不同光照条件,面对通勤、购物、休闲等多种出行目的,慢行系统均能提供良好服务。

“按照雄安新区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要求,未来新建成区的居民上学、购物等一般性生活出行需求都可以在一个生活圈内得到满足,这个生活圈的物理范围不会太大,整个居民的出行距离也是中等距离,在这样一个距离范围内,慢行交通比机动交通相比更有竞争力。”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围绕全龄友好、四季友好的创建目标,雄安新区的慢行交通系统将围绕社区生活圈,以步行活动组织公共空间。同时,结合新区窄密路网的规划特点,在支路系统采用步行优先的设计策略,根据人的活动目的和活动范围分配街道空间。

“面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区域,我们的慢行系统有不同的设计。”李田野介绍,围绕步行活动密集、午间出行需求集中的商业办公核心区和交通枢纽接驳通道,将打造遮阴为主、重点区域实现避雨和取暖功能的步行街区。围绕小学、幼儿园,设计了以保障学生出行安全为核心的学径系统,通过打造步行“无车街区”实现通学安心出行。

“除了步行,在非机动车使用方面,我们也做了考量,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提升非机动车的时空可达性。”李田野说。

未来新区将沿区域绿道和公交专用路,打造路权独立、与机动车干路无干扰的一级非机动车道,以满足“通勤+休闲”复合需求。将预留支路路缘空间,实现非机动车系统临时停放便捷有序。为非机动车配建停车与建筑出入口、交通枢纽协同设计,满足多种类型非机动车的长停需求。

针对目前许多城市都存在的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大量“僵尸车”无人管理的问题,新区将探索建立非机动车登记、行驶、停放、淘汰全过程管理制度,并配合智能化管理手段,保障非机动车空间的安全和秩序。

“除此之外,未来新区进一步强化慢行系统与公交系统的整合。”李田野表示,根据设计规划,未来雄安新区将根据公交站点的换乘特征与客流量级,预控慢行接驳设施。结合建筑物一层以及建筑物前部的空闲区域,布局公交换乘、非机动车停车、休憩功能相结合的雄安驿站,以提升慢行方式转换的舒适性。在条件成熟后,还会引入经营和商业业态,实现驿站空间运维可持续,形成未来雄安的城市活力热点。(记者 吴安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