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千名好支书”钮俊玲:让养老院变成“享老院”

2019-08-27 04:17:5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让养老院变成“享老院”——记全省“千名好支书”、泊头市福星园老年公寓党支部书记钮俊玲

 

钮俊玲(前右)和入住福星园的老人交流。记者 王雅楠摄

  替儿女们尽孝

  7月15日,星期天。在泊头市福星园老年公寓1号楼,循着老人们的笑声,记者见到了福星园老年公寓党支部书记钮俊玲。她正和老人们亲热地拉着家常,老人们一口一个“闺女”地叫着,钮俊玲一声一声痛快地应着。

  做养老行业,钮俊玲是半路出家,但这却是她儿时的一个心愿。

  “我小时候,母亲经常把同村生活困难的郭奶奶接到家里,不仅给她做好吃的,每次还都要帮她换洗衣服。”钮俊玲回忆,起初她和哥哥姐姐不理解,母亲说,郭奶奶老伴走得早,无儿无女,年岁大了,需要照料。“将来你们长大了,要是能建个养老院,让这些老人在里面快乐地生活就好了。”

  母亲的话深深地印在钮俊玲的心里。

  钮俊玲曾在黑龙江建设兵团生活、工作了17个年头,早在1981年就入了党。后来她下海经营房地产公司,日子富裕后,多次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扶贫帮困捐款捐物。

  2011年,老家人来电话,说有一位可怜的老人没人管,希望她能回去看看,帮帮忙。

  “我在村里的麦垛中,见到了这位80多岁的老人。”钮俊玲说,她把老人从麦垛里扶出来,想接走照顾。可被村里的叔叔拦下了,“人家子女在外地打工还没回来,你工作又忙,怎么照顾?”

  “能不能自己出钱,将老人送到养老院?”钮俊玲联系到镇上的养老院,可是老人不符合条件。钮俊玲好说歹说,人家才让老人住了进去。

  从那时起,她就萌生了办养老院的想法,并先后到上海亲和源、北京四季青、苏州福星等全国知名养老公寓参观考察。很多朋友劝她,养老行业是投资大、回报慢甚至是没有回报的行业,钮俊玲说:“我办养老机构不为赚钱,只为回报社会,替儿女们尽孝、为党和政府分忧,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从考察、申请、拿地,到2012年重阳节福星园开园,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当福星园迎来第一位老人时,钮俊玲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让养老成为“享老”

  走进福星园的康复中心,只见大厅整洁明亮,医疗设备齐全。在运动治疗区,77岁的王大爷正在做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曾患有脑栓塞,今年春天做完脑垂体瘤手术后,王大爷入住进这里。

  “老伴儿入住得早。平时来看老伴儿,我发现这里24小时都有医生、护士照料。护理人员定时给老伴儿翻身、伺候拉尿从不嫌脏嫌烦。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在这儿,可以安心地养老。”王大爷说,“你看我这腿蹬得多有劲儿。来之前,我体力很差,走路需要拄拐。通过2个多月的康复治疗,拐就不用拄了。”

  钮俊玲告诉记者,福星园起初只是做“养”,当越来越多的老人入住以后,她发现如果只有“养”,并不能让老人长久踏心地住下去,医疗护理水平必须得跟上。

  2015年,钮俊玲又到上海、北京求教专家,于同年开办了护理院,制定了医养结合、康复治疗服务标准,并聘请康复专家组成团队,每周来护理院进行医疗服务。现在的园区分为养老公寓和护理医院两个区域。养老公寓是机构式养老和居家式养老相结合,护理院则为长期卧床、大病初愈、失能失智的老人提供专业护理。

  在护理医院外面,是孝道文化园。感恩泉、百孝图、新二十四孝林、孝亲文化长廊……让人沉浸在浓浓的孝道文化氛围中。

  正遛弯的赵阿姨说:“这里环境好、饭菜可口、工作人员贴心。平时,和老姐妹们唱唱歌、做做手工,快乐而充实。与其说在这儿养老,不如说是‘享老’啊。”

  如今,福星园打造出“医、养、康、教”四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已具备了集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休闲娱乐、心理疏导、培训教育、临终关怀、丧葬服务于一体的养老服务功能。

  2016年6月份,泊头市福星园老年公寓党支部成立。党支部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党员大会,除了加强政治学习外,还共同研究福星园的发展等问题。园内还设有党员活动室,组织起书画、手工、棋牌等兴趣小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泊头市福星园被列入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记者 王雅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