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7月谣言,专挑热点话题下手 你中招了吗?

2019-07-31 12:51:0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7月谣言,专挑热点话题下手

  当大暑撞上中伏,天气热得“无处可躲”。在高温高热的桑拿天里,吃着小龙虾再喝上一杯冰镇啤酒,别提有多惬意了,但是因为一些谣言最近人们却不敢这样肆意享受了。

  网传的“小龙虾身后事分类图”让不少人在发出灵魂之问:“美味诱人的小龙虾,你到底是什么垃圾啊?”之后默默地取消了小龙虾的外卖下单;而“三伏天不能喝冷饮,要喝热水逼寒气”的说法又让一些人放下了冰镇啤酒的瓶子。

  难道我们注定要过一个无味的夏天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一一击碎谣言,还你一个和往年一样酷爽的夏日。

  谣言一

  龙虾肉是湿垃圾,龙虾头是干垃圾

  又到了吃小龙虾的季节,但自从全国多地陆续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而网上又传出一张“小龙虾身后事分类图”后,小龙虾爱好者们却再也不敢毫无顾忌地大快朵颐了。该分类图称:整只小龙虾是湿垃圾,去黄的龙虾头就是干垃圾;龙虾肉、龙虾黄是湿垃圾,龙虾壳又是干垃圾。

  不少网友表示,吃小龙虾一时爽,但吃完后垃圾分类愁断肠,还是不吃了吧。其实,扔个小龙虾并没有图上写得那么复杂,这个图是错的。

  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通过微信公众号回应说,小龙虾、龙虾壳、龙虾头、龙虾黄、龙虾肉全部属于湿垃圾。

  2019年4月出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中也明确指出:水产及其加工食品(鱼、鱼鳞、虾、虾壳、鱿鱼)都属于湿垃圾。

  “区分干湿垃圾并不难,干垃圾就是指可焚烧的垃圾,湿垃圾就是易腐烂、好粉碎、可堆肥的垃圾。上述分类图中将小龙虾壳归为干垃圾有点想当然,其实它是比较容易腐烂、粉碎的,所以属于湿垃圾。”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解释说。

  如果你还是分不清手上的垃圾是什么类型,记住上海官方推荐的垃圾分类“一招鲜”:可回收物记材质——玻、金、塑、纸、衣;有害垃圾记口诀——药(要)油(有)电灯;湿垃圾记原则——易腐烂、易粉碎;其余都是干垃圾。

  谣言二

  三伏天不能吃冷饮,要喝热水逼寒气

  蝉声起,夏正浓,三伏天的酷热似乎只能靠冷饮续命。但最近网上流传的一则健康提示却指出:三伏天要拒绝一切冰镇饮料,否则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要坚持在伏天喝热水,这样才会把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这叫冬病夏治。

  乍一听有些道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医生提醒,关于三伏天“不要喝冰镇饮料、吃冰镇食物”的说法,有些过于绝对。事实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存在完全忌讳冷饮的问题,适当吃一些冷饮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李方玲对媒体表示:“夏季里温度高,人热得受不了,此时食用适量冷饮,既可解暑,又令人觉得舒服,未尝不可。”

  但朱毅也指出,天很热的时候猛喝冰水,会造成血管迅速收缩,心脏、大脑等脏器的耗氧量加剧,会引起血压波动,尤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要格外注意。对于年轻人来说,三伏天大吃冰淇淋、喝冰饮料,可能会导致突发性头痛。而且吃太多冰凉的食物也会引起肠胃痉挛、拉肚子等。“因此我们不鼓励在三伏天不加节制地用冷饮解暑。”她说。

  但是喝热水能逼出寒气的理论,中医里也没有记载。“虽说伏天不宜贪凉,但三伏天通过喝热水就能把体内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这种说法有点夸张,并没有科学依据。中医提倡的养生之道在于一年四季的坚持,改善体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朱毅看来,夏天喝热水一般适用感冒需要排汗的人,但饮用过热的水也会对消化道黏膜造成损伤,天热时还是少量多次喝温开水为宜。

  谣言三

  著名生物学家研究出抗寒蚊子

  夏天最恼人的除了高温还有蚊子。人们对这种讨厌的生物唯恐避之不及,但最近一张抗寒蚊子问世的报道截图却让网友惊掉了下巴。该报道称: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李教授苦心钻研30余年,成功培育出了抗寒蚊子。这种蚊子冬天也能出来咬人,填补了我国冬天没有蚊子的空白……文章来源还标注了权威媒体,但文章的描述让人感觉匪夷所思。有网友戏称:“我们冬天并不需要蚊子啊,这个空白还是不填补为好。”

  经记者查阅,该文章来源处标注的权威媒体根本没有进行过相关报道,这其实是一个故事老旧且充满塑料感的无稽之谈。该段子最早出现在2014年,此后版本不断迭代。

  事实上,上述谣言中一眼能识破的漏洞并不少。比如,权威媒体报道中不可能出现“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李教授”这种不符合规范的称呼。而且从科学常识来说,冬天出现蚊子并非稀奇事,专家早就作过科普。蚊子在气温15℃—16℃的环境下生命力依然很强。即便是冬天,如果室内温度较高,也能唤醒蛰伏的蚊子。

  谣言四

  中国人体内出现转基因作物中常见基因

  近日,很多微信群都在传播一篇文章——《英国研究:中国人体内已出现转基因作物中常见的基因,请当心下一代》。据此,一些点击量10万加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信誓旦旦地写道:“这是转基因武器对中国人的危害的又一证明。”

  事实真是这样吗?并非如此。这实际是用有关转基因的钓鱼文和谣言文拼凑而成,为非转基因食品杂货店站台的广告文。

  该文称,英国学术期刊《雪莱遗传学通讯》发表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来自德国泰斯特罗莎医学中心的遗传学家维克多·斯坦因教授,目前在中国进行一项国际基因组学研究计划……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林敏表示,其实并没有《雪莱遗传学通讯》这本英国学术期刊,所谓的泰斯特罗莎医学中心也为杜撰。

  该文章还称:“经过基因改造的食物,几乎均含有SCoAL基因”“SCoAL会在人体内合成化学物质丁二酸,这种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酸性和腐蚀性,进入眼中可能致盲。”

  然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指出,SCoAL这个基因名称是炮制的。

  “而且丁二酸,又名琥珀酸。含有琥珀酸的营养补充食品是食品添加剂及膳食补充剂,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食用安全。所有生物都会产生丁二酸。”林敏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