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一条路带来的变化——冀北山区贫困村走访记

2019-07-16 19:25:3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石家庄7月15日电题:一条路带来的变化——冀北山区贫困村走访记

  新华社记者王民、骆学峰

  盛夏,记者在冀北隆化县山区驱车数百公里,走访三个地偏路远的贫困村,实地感受交通扶贫成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不会想到群众对路有多么期盼,也体验不到修路给他们带来的兴奋、满足、幸福……

  (一)哑叭店

  哑叭店村位于隆化镇山沟谷地,辖10个自然村,有1073人。一条近10公里的河套碎石路曾是开车进县城的唯一通道。

  菜贩刘宝利常年在这道沟卖菜,一辆双排小货车只开了三年,“浑身”哗啦响,轮胎不知换了多少条。“简直是开蹦蹦车。走一程,一箱鸡蛋碎几斤,不挣钱。”他说。

  遇上大雨、大雪,碎石路基本断交,只能步行翻越小黑沟的山梁进县城,梁上小路最窄处20厘米,10公里走半天。今年81岁的王淑芝恨死了这条路,40岁那年生老小,产后第四天,硬生生从县城走回家,落下治不好的月子病。“我娘说‘傻丫头,看你老了腿疼不!’果真,两条腿疼了几十年,走路一晃一晃的。”老人说。

  驻村扶贫工作队筹资在哑叭店村修路24公里。第一书记赵英会说,河套碎石路、小黑沟山梁小路都变成了水泥路,去县城只用半小时,自然村“村村通”“户户通”。

  路修好了!刘宝利新换了厢式小货车,既省轮胎又省油,跑的次数也多了,“成本低了,菜价也降了。”村党支部书记刘占伟说,能人返乡开办家具厂,15个贫困户在厂里打工,每月保底2800元。村医刘树强说,现在“120”也20分钟就能到村!

  (二)羊圈子

  羊圈子村位于唐三营镇海拔上千米的山区,辖10个自然村,有1490人。“宁石线”穿村而过,原是一条超期服役的乡级水泥路,路面坑坑洼洼、破损严重。

  烂路故事多——曾有村民骑车把孩子颠下路边水坑;村委会副主任马占山骑摩托躲大车,撞上大石头,胳膊摔成骨折;徐东军种了40亩玉米,冬天路上起冰包,粮食运不出去,等冰化了,粮价也跌了;村里有人羡慕附近村搞大棚蔬菜挣钱,因为路太颠,运走的茄子磕得满身是伤,再便宜也没人买。

  重修“宁石线”,百姓盼了十几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将18公里的一段“宁石线”升级改造为县级柏油路,串联沿线5个贫困村。羊圈子各自然村实现“村村通”,20平方公里的村域有了20公里水泥路。

  新修的“宁石线”两侧,羊圈子村建成集体设施农业。一侧是8座蔬菜大棚,种植了黄瓜、甜瓜、豆角、西红柿;一侧是55亩木耳基地,30万个菌棒远看白花花一片,近看个个都钻出木耳丁。

  马占山承包蔬菜大棚,成立合作社,他说:“沿路搞大棚菜的多了,商贩主动上门收菜。”第一书记杨书祥说,自从路修好了,原有的十几辆小出租减少了,大公交车来了,班次增加了,小出租降价40%。

  (三)双峰山

  双峰山村位于西阿超乡,辖7个自然村,有1379人。第一书记王孟章初来这里扶贫,坐车去了一趟鞭子沟,彻底被“震惊”了,“河套就是路,全是碎石,颠得我吃不下饭。”

  仅有215口人的二道河自然村在伊玛图河东,河西是一条大路。河上没桥的年代,人、车都得蹚水过河,60多岁的老人基本都腿疼。夏季大雨,冬天上冻,春天开河,人和车都过不去。

  一河之隔,望路兴叹。在村边修一座能走大车、经久耐用的桥,这个愿望,二道河村民盼了很多年。

  清朝,修了一座木桥,被冲走了;20世纪90年代,修了一座吊桥,现在侧倾了。吊桥使村民免受蹚河之苦,但走不了大车。走在吊桥上晃晃悠悠,近几年掉下去的人不少。贫困户陈金才推车不小心掉到河里,全身骨折18处,花了3万多元才出院。

  因为这河、这桥,外村的姑娘不愿嫁到二道河,剩下十五六个年轻光棍;河滩几百亩稻田要流转,没人承包;玉米收获了,别的村能卖1.2元,二道河卖1元,卖啥啥便宜,买啥啥贵。

  得知驻村扶贫工作队已协调好资金,要新修一座101米长、5.5米宽的大桥,二道河村男女老少把他们围住问这问那,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