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人民日报:回归19年,香港砥砺前行

2016-07-01 12:30:50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这些天在香港,庆祝回归19周年的活动一场接一场。大小210余项活动,参加的团体逾千个,吸引逾30万市民参与。全港义工服务日、购物优惠节、《丝路花雨》舞剧演出、军营开放日、嘉年华会……形式多样,亮点纷呈。

 

 

 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执行主席郑耀棠说:“希望大家共同分享庆回归的喜悦,继续发扬香港人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狮子山精神,放下政治争拗,一起携手向前,为香港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19年,就像一个迈向弱冠之年的青年,历经成长的快乐与烦恼,需要鼓劲,需要调适,积蓄能量,迈向更光辉的人生。

  成果丰硕 值得珍惜

  “一国两制”构想的初衷,就是要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留香港的特色和优势,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19年,内地与香港、中央与特区,一起奋斗,合力向前,一同走过风雨历程,“一国两制”实践取得很大的成就。

  香港保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因着“一国两制”的保障,香港人当家作主,比起殖民管治时代,社会民主进步了许多。

  目前,已有156个国家和地区给予香港特区护照免签证或落地签证待遇。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前不久公布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香港继2012年之后重夺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第一位。

  经济上,香港虽然在国家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下降,成绩仍然十分可观,尤其是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据统计,2015年香港GDP达24025亿港元,人均32.9万港元。这个数字比起香港回归前夕的统计,分别增加118%和85%。

  特区政府财政一直保持稳健,连年都有盈余,失业率长期处在低位。香港金融管理局最近公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3603亿美元,超过一年的本地GDP。

  内地与香港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携手发展,例如港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951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数量的51%,市值约占62%。

  6月13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在一项论坛上介绍道,香港在国家金融开放上扮演了重要角色。2014年开通了“沪港通”,截至去年底,沪股通的累计成交额1.64万亿元人民币,港股通为8000亿港元。目前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今年1至4月,香港人民币实时支付系统平均每天的结算量达9000亿元。

  到香港的人会发现,居港者中碧眼金发的外国人特别多。香港一直是个开放的地方,今年连续22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走南闯北的港商杨良栋说:“海外各地的人来到这里都可以找到喜欢的环境,香港有能力持续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来这里创业和生活。”

  香港外来直接投资成绩不俗,2014年首次名列全球第二,达1030亿美元,仅次于中国内地。

  海外品牌喜欢到香港市场“试水”。据报道,香港是2015年全球最多零售商首次进驻的市场,共计有73个新晋国际品牌,为全球第一。

  6月15日,两家英国公司在港开设地区总部,其中一家的总经理张汉华说:“世界各地以至内地的零售商纷纷在香港设立据点,我们必须紧跟步伐,利用香港拓展客户群。”

  香港的人均寿命位居全球第一,这令港人骄傲,也让地球村的许多人羡慕。

  尽管“香港居大不易”,多数市民仍挚爱这片土地,敬业乐业。记者认识的物业管理员李锡华,月薪1万余元港币,他说:“我只是个看更,有房住,日子过得可以。最近我有个跳槽的机会,薪水会加一点咯!”出租车司机钟先生月入一万五六元港币,也觉得心满意足,他说:“开的士,揾钱容易过内地吧!”而在赛马会担任高管的麦先生,年薪几百万港元,他说:“‘马照跑’如今跑得更欢了,带动马会的慈善事业节节高,作为马会人,有做不完的事情。”

  “一国两制” 不会改变

  “与国家同行,这是香港成功之道。”连日来,许多爱国爱港人士谈起时事,不约而同会说起中央政府和内地方面对香港的全力支持,祖国内地是香港的强大后盾。

  香港中华出进口商会会长张学修深情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金融海啸,还有禽流感、非典的大天灾,严重损害经济民生。香港经济一度负增长,股市及楼价曾经大跌,香港社会经受的冲击和考验没有间断。每当香港经济低迷下行时,中央推出挺港措施,为香港渡过难关提供了有力支持。

  香港资深评论员纪硕鸣提出一个问题,回归后香港历经风雨,如果没有香港主权回归,没有实行“一国两制”,没有港人的高度自治和中央政府履行的责任,不知香港是否能撑过来?

  “一国两制”实践正在深入推进中,香港在总体保持繁荣稳定的同时,政制发展、政府施政、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香港社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衍生的民生问题集中显现,高楼价导致市民置业难,年轻人向上流动困难;经济增长放缓,传统优势弱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缓慢;还有香港社会对政制发展和“一国两制”认识的分歧,不时引发争论和对立。

  有人表示担心,国家快速发展,是否不再重视香港?中央会否收紧对港政策?

  这显然是过虑了。事实上,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香港在国家发展大局和推进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将继续全力支持香港,借助国家的良好发展局面实现香港自身的新发展。

  近年来,针对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体现了中央对“一国两制”初心的坚守。

  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视察香港时指出,“一国两制”是一项基本国策,是战略抉择而不是权宜之计,不会改变。他说,“一国两制”实践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尚需完善。一些深层次矛盾总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逐渐显现出来,这有其客观必然性。我们不能因此就对“一国两制”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

  前任特首董建华这样解读:香港社会风波频生,有人担心“一国两制”会不会有变。张德江委员长来港视察,带来的讯息是正面的,中央一如既往关心香港,愿意大力支持香港。

  董建华最近在一次演讲中大声呼吁:香港人一定要团结,立法会要减少拉布、内耗,务求各方面共同努力,使管治重回正轨,回复有效施政,恢复建设和发展。这样香港的民生问题以至政治困局才会得到解决。

  有香港舆论指出,“折腾”对香港无益,香港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经济,谋发展是第一要务。应借力国家发展,找准“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结合点,不断提升香港原有优势,开创新优势,再续香江传奇。

  香港精神 和衷共济

  19年,四届特区政府与港人同舟共济,共同建设家园的事例,同样可圈可点。

  香港回归后的首份施政报告,就提出建屋计划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并设立市区重建局。基建方面,筹建从西九龙至元朗的西部走廊铁路,扩建吐露港,展开九号干线等工程项目。

  第三届政府上任时,提出建设西九文化区和新邮轮码头新发展区等10项大型基建规划。

  今年初发布的施政报告,务实推动巩固现有优势产业,在扶贫安老、医疗卫生等领域着力甚大,并就香港如何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中寻找新机遇,提出具体措施。

  香港太平绅士姚志胜注意到,过去4年香港财政开支增加55%,体现政府增拨资源响应社会诉求。其中,今明两年房屋落成量持续高企,2016年私人楼宇落成量将达1.8万套,创12年新高。

  今年第一季度,香港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面对下行压力,特区政府积极应对。包括财政预算中推出390亿港元的税务及短期纾缓措施,减轻市民负担,支持本地企业。

  为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香港决策者苦思良方。2008年金融危机后,特区政府深感“单靠金融业不能养活700多万人”,香港经济需要“过关升级”。此后,特区政府先是推动发展六大优势产业,近年又努力发展创新科技。其中克服了一些困难,如历经立法会多番“拉布”阻挠后,终于在去年成立了创新科技局。2016年度预算中,预留20亿港元成立创科创投基金。政府还在科技园、数字港等地,以极低价格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室、实验室、工作间等。

  香港发展、脱困的一系列举措,有的收到成效,有的刚刚破题,有的需要总结、提升。

  值得赞叹的是香港各行各业的人士。当行业面临困难时,他们顽强拼搏,力主沉浮。

  近期,访港内地客人数在经历高增长后下跌,业界急了,但大家并不气馁。立法会议员姚思荣表示:“香港有海洋公园,现在横琴也有了;香港有迪士尼,上海也开张了。香港不可再躺在‘购物天堂’标签上睡觉了。”客观分析,访港旅客一年还有几千万人的巨大体量,香港仍大有可为。业界想方设法稳住客源,同时拓展新路,包括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旅游、力推“一程多站”及邮轮旅游等,收效较佳,今年1至4月,来自国际市场的过夜旅客有近8%的升幅。

  许多能干的港商,仍然“拎着皮箱走天涯”。一个个考察团赴“一带一路”沿线地方,有不少成功的记录。香港远东化工(集团)总裁杨良栋前几年开始在立陶宛投资经营绿色产品,如今已投资了当地生产的啤酒、香槟、伏特加、干果脯、牙膏等产品。他把立陶宛产品进口到香港,销售很好,每年有两位数的增长。

  香港的狮子山精神,意味着努力拼搏、和衷共济。祖籍福建的许荣茂,是香港的“老移民”,2010年6月成立新家园协会,为香港新移民提供生活、培训、助学等服务。上万名新移民在协会的支持帮助下,努力拼搏,渐渐融入香港社会。许荣茂认为,狮子山精神不限于个人努力奋斗,精华还在于人与人的和谐合作关系,大家同在狮子山下,同舟且共济。“尽管近年香港社会气氛有所改变,我仍期待不同族群应互相谅解、彼此合作,‘放开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的确,对香港来说,前途光明,未来大有希望。对年轻的成长中的特区而言,要鼓劲不要唱衰,要自强不要怨艾。“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一国两制”实践不会抛锚,不会停止,而是处在新的起点,扬起了远航的风帆。(连锦添)

  (本报香港6月30日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