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听香港大学生说:19岁的我和特区一起成长

2016-07-01 12:29:27 信息来源:新华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从孩提懵懂到心智成熟,第一个19岁总是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个普通的19岁香港大学生,我经常听家人说,19岁是成人礼之后最关键的一年,既要和过去的青涩稚嫩告别,又要学着像大人一样看待世界。站在19岁的起点往回看,成长路上有太多难忘的画面。

  (一)我家住在机场边

  从1997年出生起,我就一直和父母生活在热闹的九龙城。

 

 

 虽然住家紧邻启德机场,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启德机场的全貌。据说赤腊角国际机场在我1岁时就已经启用了,17年来一直有序运营,承载日益增长的巨大客流量。

  前几年,社会上突然展开了一场关于“香港机场是否该兴建第三跑道”的大讨论。由于赤腊角国际机场的运量即将超出负荷,而兴建第三跑道势必会对周边环境和生态做出破坏,于是,如何尽量在经济发展与保育之间取得平衡,就成了最棘手的问题。

  如今,这场大讨论还在继续,但即使从今年开始兴建跑道,还需要8年时间才能完工,也就是要到2023年之后才能启用,真担心到之后和家人一起搭飞机出港旅行会难过登天。要是社会各界能赶快取得一致就好了。毕竟,谁都不愿意见到重要基建项目停滞不前,不是吗?

  (二)熊猫和迪士尼伴成长

  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动物是大熊猫,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周末爸妈带我去海洋公园看熊猫。

  起初,海洋公园熊猫馆里只有“安安”和“佳佳”两只大熊猫,他们是1999年中央政府为庆祝香港回归两周年赠送香港的第一对大熊猫。2007年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香港又获赠了“乐乐”和“盈盈”两只大熊猫。他们和“安安”“佳佳”一起,陪着我和我的小伙伴度过了很多欢乐时光。

  (三)困难面前显齐心

  爸爸从事金融行业,妈妈是名医生,我们家算得上标准的中产家庭。

  在外人看来,我们一家三口很是幸福,但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等着你。在我刚出生不久,爸爸的工作就经历了一次大的波折。听爸爸讲,1997年至1998年期间,东南亚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的袭击。猛烈的金融风暴把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一下子砸到了谷底,紧接着,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又把香港定为下一个觊觎的目标,誓把香港变成国际金融炒家的“超级提款机”。

  在这样的市场气氛之下,年轻的特区政府方寸不乱。在请示了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直到现在,爸爸在讲起当年“大战索罗斯”的时候,脸上还总是挂着胜利的微笑。虽然他的经历对我而言好似听故事一般,但每次听到这里都觉得香港虽然经历了风暴洗礼,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6岁那年,又一次重大的考验降临了。由SARS病毒引起的疫病在2003年的那个春天全面爆发。它传播迅速,所到之处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全港中小学校和幼稚园全部紧急停课,但我和我的同学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场多么严重的灾难。直到我的同学、家住淘大花园的基仔,在学校复课后再也没有出现,我们才懵懂的知道他的离开意味着什么。

  电视上的新闻每天都在报道SARS感染者名单,最先遭遇SARS病毒的威尔斯亲王医院,先后有近1/3的医生中招倒下,令前线人手告急。得知这一消息,我妈妈自告奋勇去了威尔斯亲王医院,照顾SARS患者,直到疫情结束隔离期度过,才回家和我们团聚,与我和爸爸相拥而泣。

  SARS对香港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但我们也努力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许多像我妈妈一样的人,在面对灾难时,没有逼迫政府做什么,而是先问自己能为香港做些什么。那一刻,所有人都看到了香港人的齐心,感受到香港人在任何困难前都能顽强力拼的决心和意志。

  (四)重振旗鼓暖人心

  SARS令香港的经济,尤其是旅游相关行业损失惨重。为了长远发展香港旅游观光业,特区政府提出了很多应对措施。比如尖沙咀海边的“星光大道”,就是在SARS肆虐香港期间提出的发展项目。

  如今,“星光大道”成了游客来港的必游项目。在提振经济方面,2004年元旦,正式实施的CEPA(《内地与香港和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如一条丝帕,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紧紧维系在一起。从2004年7月1日开始,“自由行”从广东省扩展至华南及华东的32个城市。爸爸告诉我,“自由行”的联动效能令到香港的零售业、酒店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纷纷受益,而爸爸作为金融从业者,也是这一政策的间接受益者。

  香港经济逐渐走出阴霾,我们的小家庭也恢复了往日的欢乐。2008年和2009年,香港连续承办国际大赛,令香港人的热情好客为世界所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香港作为奥运分赛场,举办了马术比赛。2009年,香港又主办了第五届东亚运动会,这是香港首次举办大型综合运动会,大家都好兴奋。那年我12岁,还和班上好多同学一起参加了东亚运动会的“大会口号征集比赛”。虽然最终落选,但能为运动会出一份力就已经很开心了。

  (五)香港怎么了?

  2014年我们家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我考上了大学。与中学时期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多彩的校园文化,都让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然而,刚进入学校,我就发现眼前的一切却并非如此。

  海报墙上贴满了各种极端言论,随处能听到学生会高年级生高声煽动大家集体出街游行,校园里每天都挤满了穿黑衣撑黄伞的人……到了10月份,学校里变得空荡荡,不少同学连着很多天都罢课去了金钟。

  坦白讲,一开始我还在担心他们的安全,但后来从他们发到社交网站的照片来看,现场好像和野营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背景没有青山绿水,而是一排排停运的的士和无奈的司机,以及严阵以待的警察。几个月后,这场虎头蛇尾的“占领中环”惨淡收场。但事件已经足以令我反思,表达诉求是我们的权力,大学生做社会发展的先锋也无可厚非。但以牺牲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要胁政府听从我们的诉求,真的是合理的表达方式吗?

  不知道为什么,我开始留意到现在的香港和以前变得很不一样。虽然街坊的笑容还和以前同样热情,但总觉得走在香港街头,陌生感多了一份。去年,我曾经亲眼在上水街头看到一对无辜母女被一群戴口罩的市民围攻,我也曾因为和内地同学一起逛街说了普通话就被身边几个激进者无端谩骂。我不理解,我们香港怎么了?什么时候变得不再好客、不再包容、不再理性了呢?以前那个办事高效的城市,正被各种声音拖慢发展的脚步,而生活在这里的人,或麻木,或浑然不知。

  如果说还有什么事能在香港泛起巨大波澜,就一定是今年的大热词“一带一路”。新闻台几乎每天都会播出有关“一带一路”和香港的新闻。老实讲,我并不太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但从爸爸和他的同事们每天斗志昂扬的状态来看,应该会给香港经济带来不少益处。新学年开始后,我就要升读三年级了。我希望在新学年能有机会到内地走走看看。毕竟,“沪港通”都开通两年了,我连上海还没去过呢。

  (六)和香港一起成长最难忘

  回顾我的19年,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10岁生日那天,我迎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那天,我有幸被选在香港特区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上表演,并且还和“四大天王”同台!还是小学生的我,站在张学友的后面,和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一起合唱了一首《始终有你》。

  这首歌专门为回归十周年创作,尽管在台上只有短短两分钟,但能和大明星们一起献歌香港,还在我和香港共同生日这天,就算两秒钟也值了。虽然已经过去九年,但直到现在我都清楚得记得歌词:“东方跟西方的文明邂逅了冲劲,繁荣这里遇上安定。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人人能力大小也力拼,任谁留下血汗就是个精英。感谢你,小天地创天地,盛夏冷冬各种天气不舍不弃,才会了不起,香港始终有你。”

  我想我之所以钟意这首歌,是因为它写出了全体香港人的心声。我爱香港,我愿意倾尽全力守护这座城市。因为香港始终有我,始终有你,希望所有人和我一起,对香港不舍不弃,深爱不移。(摘自大公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