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港青北上感受“被需要”:既有专业素养又具融入意识

2016-06-28 13:38:51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9年前,剑桥大学毕业归港的曹肇棆,在凌晨结束美林证券的工作,回到家打开电视,满眼都是迷你仓的广告。持续数小时的“霸屏”播放,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今,记者面前的曹肇棆,已是“CBD迷你仓”的创始人。自称“新北京人”的他,慢条斯理地讲述着告别金融人身份,历经数年实现创业梦想的故事。

 

 

 像曹肇棆一样北上创业的香港青年还有很多。仅以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创新工商委员会为例,便已有100名在京创业的港青委员。创新委主席何善恒向记者介绍,创业不仅限于“高大上”的科技和金融领域,在京创业的港青来自各行各业。除了“站在风口上”的领域,还有主打港式特色的创业选择,比如卖奶茶的“香港冰室”,卖广东汤的“一碗靓汤”等。

  每周在全国打“飞的”

  高中起便在美国硅谷读书的港青何善恒,如今是“WE+”联合办公空间的联合创始人,其创业首站是位于北京酒仙桥798艺术区的联合办公空间。它在一座办公楼的2层,约3500平方米的场地内,共有18家中小型企业入驻。在带领记者参观时,他指点空间内随处可见的油画、雕塑、装置艺术,言谈间难掩兴奋,“有些是从798回收来的展品,有些是我自己的收藏品,还会邀请美术学院的学生展示作品。”

  “以画廊的形式打造联合办公空间,不是复制外国的模式,是我拍脑门想出来的,很可能是世界第一家。基于文化艺术的联合办公,我们也是全国覆盖率最大的。”何善恒说。

  “联合办公,这也是最近才有的概念。”何善恒调侃道,“以前别人问起,我就说自己开画廊,要么说是‘二房东’。”3年前他推出自己的首个联合办公空间时,毛大庆还没创办优客工场,潘石屹的SOHO众创空间也未落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更多人关注到服务型办公空间,地产大佬在做相关工作,也带动了市场气氛。”

  “香港的自助仓储行业多年前已经起步,如今市场相对饱和。反观内地,大量市场还处在空白阶段。”在曹肇棆看来,北京等一线城市与香港的市场情况极为相似,具备土地价格高、小户型住房走俏、人口流动性大等发展迷你仓的条件,便在北京的核心商务区及大型居民社区等处,盘活闲置的地下空间,并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玩在未来”是国内知名舞台剧公司“至乐汇”旗下的品牌,其联合创始人、香港导演叶逊谦已在戏剧教育领域深耕多年。据他介绍,香港戏剧教育上世纪70年代便已萌芽,如今比较成熟,单是自己组建的剧团便已与当地200所中小学合作过。“来内地后发现需要从零开始,每周在全国打‘飞的’,足迹基本遍及各大省份,有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人很是感动。”

  内地已具备创业生态圈

  “很多人渴望成为北京的一分子,因为这里是首都,近似于梦想之都。总觉得在北京能成功,在内地其他地方应该也有机会成功。”何善恒说。

  “内地已经具备了创业生态圈,像亚马逊森林一样,什么都有。生态圈成立才能产生很多机会,这里已经比较成熟。不管在创业的哪个阶段,都能找到导师或朋友。而香港还处在垦荒阶段。”移动支付公司“钱方·好近”创始人兼CEO李英豪,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居港工作3年后,选择北上创业。

  李英豪对记者说,香港的创业环境近两年虽比以前好,但依旧不够理想。“创业需要足够大的市场,但香港的市场不够大,而且各类成本较高。以前创业被港人视作冒险,不是常人会做的事情。现在大家开始认可创业,愿意去尝试,但眼界还是有局限。香港的创业公司,有些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

  前段时间,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支持创新科技发展,香港科学园也为当地创业者提供帮助。但李英豪认为,特区政府的各项扶持措施,虽有帮助,却难起到实质作用。“问题核心是港人创业创新意识不够,年轻人冲劲不足。”若想开辟内地或国外市场,绝大部分港青又缺少长期在那里生活体验的机会,怎么能做出“接地气”的产品呢?

  “香港社会有很多限制,发展传统产业成本较高,很难搞起来;做创新型企业又面临市场小的问题,而且当地人才按回报率流动,大多往金融行业走。”曹肇棆说,近两年人才流动的趋势在美国和中国内地有所改变,美国名校人才由选择投行,转为部分首选去硅谷创立科技公司。内地创业环境日渐完善,选择创业的也大有人在。“近来香港社会不太和谐,流动性机会欠缺,年轻人难以通过改变突出重围,无论就业或是创业都是如此。”

  要够专业,也要够融入

  何善恒最近参加某内地创业营,遇见一名内地营员。其前往香港创业,成功打造天猫上首屈一指的美妆品牌,一年的化妆品销售额达上亿元。对方称赞所在团队中的香港青年是公司几百号员工中最优秀的,吃苦耐劳,专业过硬。这让何善恒大为感慨。

  何善恒说,香港重视专业性培训,致力于打造各行业专业人才。“专业能力和态度上没问题,但有些人可能缺乏对内地的了解。”内地尤其是北京竞争很激烈,想要立足并不容易。香港青年的视野相对局限在当地,感觉来内地工作的不确定性大。“其实水平较高的人都会觉悟到,要借助香港这座城市的优势,放眼国内、寻求发展。”

  回望香港,何善恒认为,那里处在世代交替之际,企业中正经历新老的换代。如果父辈来过内地发展,后辈受其影响,选择北上的几率也较高。如果未曾涉足内地,眼光就会局限在香港。“我相信未来能在香港立足的企业,肯定跟内地有连接。当这种企业发展起来时,香港的年轻人会有更多机会,但需要了解如何跟内地融合。”何善恒说。

  据何善恒介绍,很多港人有家乡情结,100名创新委成员里,已婚者约有一半,其孩子大多在香港。很多时候在内地创业,很少考虑回去,对香港的发展变化未必了解,想要回香港发展或拓展市场,都可能需要帮助。“创新委也希望帮助在京成员了解香港创业的情况,介绍香港科学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如果你都不觉得自己是北京人,怎么能融入?你不爱这块土地,它也不会爱你。而爱的表现就是融入。”何善恒说。而他的好友曹肇棆,如今除了谈起内地知名企业家来头头是道,还不时引用曾国藩处世名言和内地网络段子,京腔更是在“港式普通话”中依稀可辨。(张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