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香港:喝瓶啤酒得付瓶钱 玻璃瓶里起“风暴”

2016-06-05 12:47:39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香港:喝瓶啤酒得付瓶钱玻璃瓶里起“风暴”

  原标题:香港:玻璃瓶里的“风暴”

  近日,香港立法会通过对饮品的玻璃瓶征收费用的条例,在港人刚习惯超市塑料袋收费后,酒、水、奶、茶、豆浆、果汁等,只要是玻璃瓶装,也要征收费用。虽然条例规定费用只向经销商征用,但不少市民忧心收费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香港几乎三季高温,家家户户都要在冰箱里存点饮品,如果喝瓶啤酒还要付瓶钱,这关系到港人的日常生活。

  付费可促进回收,达到垃圾减量目的;但付费是个难受欢迎的举措,自然会引起一番争议。

  配套措施要跟上

 

 条例由法律专家拟定,但实行起来需要可操作的细节。牵扯收费,谁收?收多少?还有奖惩办法等,都要落实到位才能具体执行。

  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回应社会争议时表示,一定会有附属细则规定收费标准,目前倾向于参考外国的条例,每公升玻璃瓶收1元(港元,下同),750毫升的收0.75元,汽水瓶收0.33元,鲜奶瓶则收0.22元,经销商如果能够证明玻璃瓶将循环使用超过5次,则免于收费。实行细则会经过广泛讨论,争取最大共识,政府预留了时间,计划于2018年才正式执行。

  有葡萄酒进口商表示,每年进口约2万瓶葡萄酒,酒瓶不可能循环再用,如果实施征费,每年可能要缴1.5万元。只向经销商征费,市民未必有感,会继续将瓶子当垃圾扔掉,不如依照塑料袋收费,直接向消费者收费,促使市民将瓶子集中回收。

  有啤酒经销商表示并不反对征费,他们将根据征收的费用和市场接受度,调整瓶装啤酒的数量,至于是否会涨价,还要看收费后的具体情况。但他们提出公平的问题,条例规定用于食品、酱料的玻璃瓶不在收费之例,他们认为如果收费,应该面向所有的玻璃容器。

  玻璃垃圾坏大事

  尽管有反弹,但香港政府采取措施回收玻璃瓶的方向无人反对,即便反对文化渐强,征费的条例仍高票在香港立法会通过,因为玻璃瓶垃圾已经对香港的环境产生压力。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香港每天有290吨玻璃垃圾,只有极少量被回收利用,剩余的都进了堆填区。现在香港的垃圾主要以堆填方式处理,但3个堆填区将于2019年饱和,垃圾处理成为未来香港的难题。再加上玻璃垃圾不能降解,对土壤会产生长久伤害。因此循环利用、源头减废便成为当务之急。

  环保减废,除了有规可依,最重要的是全民投入和参与,政策能否有成效,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征费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配合,而这离不开观念的倡导和更新。去年香港环境保护署已着手推动“千杯畅饮、尽情回收”活动,在商场、餐厅、住宅区宣传琉璃瓶回收,建立惜物减废文化。环保署已在各住宅区增设玻璃瓶回收点,共有1200多个,覆盖香港超过七成人口。同时上门收取商场、餐厅的玻璃瓶,集中交委聘的回收商循环再造。目前,玻璃瓶可制造成玻璃砂,替代天然河沙作为工程原料、制造环保路砖等。

  环保署希望逐步提升香港社会对回收利用玻璃瓶的认知,改变固有的用完就扔习惯,树立“少垃圾、多省钱”观念。这些努力为将来执行玻璃瓶收费新规打下基础。

  给回收支招

  香港资源回收业者指出,条例只是强制收费,并未强制回收,且费用没收到消费者头上,恐怕回收成效并不明显。他们建议把回收和发经销执照结合起来,并将玻璃瓶分类,本地产品由企业回收再利用,外地产品的玻璃瓶回收后用于制造环保砖,政府还要继续开发以玻璃瓶为原料的新产品,因为是否能可持续回收,取决于再造产品能否广泛应用和创造价值,如果再生产品无人问津会沦为新的垃圾,回收就没有达到垃圾减量的效果。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回收也有成本,据回收业者估算,平均每个玻璃瓶的回收成本为0.85元,将来征收的费用恐怕无法维持收支平衡,如果全回收,资金缺口如何解决?政府是否要拿出预算补贴?这些实施细则都要考虑进去,才能确保回收顺利进行。

  有批发及零售界议员提出,回收不能仅靠征费,具体执行上,香港的餐厅和零售商空间有限,没有地方存放玻璃瓶,而且残留饮料还会招致虫患,因此,很可能将费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后,还是将玻璃瓶当垃圾扔掉。征费需要配合奖励制度执行,比如为回收的商家退税。除了经济诱因,教育和引导工作也要持续做下去。

  收费减废是香港推行环保的一项重要举措,本周,预算5000万元的“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社区参与项目”启动,让参与社区提前体验“多弃多付费”的原则,鼓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与回收。这意味着不仅玻璃瓶,其他废弃物也将用收费的方式促进回收。香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在启动仪式上坦言,成功地推行一个收费制度不易,必须让社会充分了解收费的安排与意义,做足心理准备。(记者 陈晓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