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证集团扮业主 首五月骗8700万
2016-05-28 13:04:56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香港商业罪案调查科指出,常见的楼宇买卖骗案有两大类,分别为假扮业主申请按揭贷款及出售物业。
艾森网消息:香港楼市放缓,楼宇骗案却大增。警方商罪科证实《星岛日报》早前独家披露,有诈骗集团乘机以假身分证及假楼契,更甚改名换姓,假冒包括豪宅等物业业主申请楼宇按揭或放盘,骗取财务公司按揭贷款及买家订金。单在今年首五个月,警方已接获八宗举报涉十三个物业,骗财约八千七百多万元,较去年全年激增逾八成,有诈骗集团更成功骗财逾五千万元。
据《星岛日报》独家报道,香港警方在2013年至今,共接 获五十二宗楼宇骗案举报,涉及七十五个物业,多为住宅单位,总损失金额达二亿三千万元。若单计去年,共十三宗举报,涉十七个物业,共损失约四千八百万元, 今年问题更趋猖獗,首五个月已有八宗举报涉十三个物业,而损失金额更飙升至八千七百多万元。
商业罪案调查科讹骗案调查组督察毛杰指出,常见的楼宇买卖骗案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假扮业主申请按揭贷款,以及假扮业主出售物业,前者往往为承造按揭的物业贷款公司带来巨额损失。2013年至今,相关财务公司损失共计二亿一千三百万元,即同期损失总额的九成三;单计今年首五个月,损失亦近八千五百万元,占今年损失总额逾九成六。
讹骗案调查组总督察陈静心表示,楼宇骗案的骗徒会先锁定目标物业,千方百计套取其业主资料,如到土地注册处查册,甚至向真正业主租住物业,接触业主。骗徒获取足够资料后,便会制作假身分证及假楼契,冒认业主进行楼宇按揭或买卖。
今年损失金额最高的假扮业主申请按揭贷款个案中,一个由六至七人组成的诈骗集团,以两个知名屋苑共六个物业业主身分,成功透过申请按揭骗财共五千一百万元。骗徒先后向三间财务公司申请按揭贷款,更以“先还再借”的手法建立良好信贷记录,再向另一财务公司申请按揭贷款,“乙公司见他在甲公司成功申请按揭,甚至还了,警觉性减低,便可加大贷款额”。骗徒得手后随即潜逃,及至按揭还款期届满,财务公司向真正业主追讨款项时方揭发事件。据了解,涉案两个屋苑为嘉亨湾及凯旋门。
至于涉假扮业主卖楼个案,骗徒会以“业主”身分向地产代理讹称出售物业,“多数是市价,但议价空间较大”,以 吸引买家,当准买家看中物业要求看楼时,便讹称物业正在出租“无得睇”。准买家在优惠价格吸引下,不虞有诈缴付订金,结果骗徒收取大订后便失踪。及至律师楼处理正式买楼手续时,向真正业主发信时才揭发事件。今年更有骗徒,事先将自己姓名改为与真正业主同名,即开立银行户口收取订金支票,物业买家因而损失二百九十二万元,据悉涉名城单位。
现时楼市面临下行,预计将有大量物业放盘,不少市民视之为置业好时机,讹骗案调查组警司陈国豪忧可能令骗徒有机可乘,提醒准买家必须谨慎。若发现业主刚签订租约便将物业放盘,应多加留神,亦应善用查册及尽量实地看楼。单位非自住的业主则可委托邻居多留意,若发现其物业无故被放盘,马上联络。
警方日前已与地产代理监管局、土地注册处、香港律师会等召开会议,交换信息并商讨可行预防措施,各业界亦会推出内部指引,加强从业员对楼宇骗案的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