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Lyft上市靠什么反超Uber

2019-02-23 07:31:1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龟兔赛跑的故事曾经家喻户晓,如今,在上市的赛道上,老二Lyft即将成为拔得头筹的龟,而Uber或将成为落在后面的兔。《华尔街日报》披露了Lyft的上市消息,知情人士称,这个共享出行界的老二,或将于下周公开IPO。对于“烧钱不止”的共享行业而言,上市是无奈也是必然,但绝不会是止血的良方,盈利模式的匮乏、用户忠诚度的培养,依然是顽疾。

  抢占先机

  在外界期待的目光中,Lyft的上市进程走漏了风声。根据2月20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知情人士称Lyft预计最早将于下周公开IPO文件。早在去年底,就有消息称Lyft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文件。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Lyft的IPO文件将指定纳斯达克为挂牌的交易所,并将于3月底左右正式上市。

  200亿-250亿美元,是Lyft如今的估值。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称,虽然IPO估值在这一区间,但计划仍将受变化和市场状况影响。据悉,Lyft计划在3月中旬进行路演推介,路演预计将持续约两周,并会在3月稍晚时候定价。

  作为共享出行行业的第二大巨头,Lyft难免会被与老大Uber相提并论。知情人士透露,比Lyft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Uber还需要数周时间来为其IPO做准备,因此上市时间将落后于前者。对于Lyft而言,两家公司的上市间隔拉大,将有利于Lyft吸引投资者,而不用担心Uber的市场影响力。

  对于Lyft而言,Uber的高估值是个不小的威胁。英国《金融时报》曾表示,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华尔街投行对Uber的估值预期高达1200亿美元。这将使其上市成为科技行业规模最大的IPO之一。高估值的背后是这两家公司疯狂的融资数字。

  北京商报此前曾提到,成立至今的九年中,Uber的总融资额已高达160亿美元。Lyft的融资也未间断。比Uber小三岁的Lyft成立于2012年,由John Zimmer和Logan Green创立。经历过六年多的发展,俨然成为Uber在北美地区分食共享出行蛋糕的最大对手。从2012年成立至今,Lyft一共融资约51亿美元,其估值也在持续上涨。

  龟兔之别

  粉红色的LOGO,车前粉红色的大胡子,从一开始,Lyft就以独特的形象与Uber的灰黑色区别开来。Lyft用如此形象挖掘出共享行业的温情,试图撬动Uber主宰下的共享奶酪。

  2017年是Uber的至暗时刻,但对Lyft而言是一个契机。彼时,从内部充满性别歧视,到被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企业Waymo起诉侵犯知识产权,再到联合创始人兼CEO辞职,Uber承受着暴风雨。

  根据Lyft 2月21日提供给北京商报记者的数据,2017年7月,Uber在共享出行市场的份额已从两年前的90%下降至75%。而在2017年2-7月,Lyft的市场份额从21%上升至25%,有些公司甚至认为Lyft的占比已达到30%。

  “小而美”的Lyft本身是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创业故事。来自洛杉矶的Green和来自纽约的Zimmer有一个共同点,都经历过城市拥堵的交通,共享出行的初心源于此。Lyft的温情成了被资本青睐的特色。“Lyft司机就好像是你的一个会开车的朋友”,这是投资人Scott Weiss对Lyft的评价,而前者于2013年负责了硅谷知名的VC a16z领投Lyft的项目,总额为6000万美元。

  Lyft的初衷也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根据投资机构Raymond James的最新调查,Uber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达到60%。日前,Lyft计划告诉投资者,其在美国市场份额正接近40%。但1/3的用户认为Lyft是用户友好的品牌,而只有1/4的用户选择了Uber。

  但过度追求温情也让Lyft在商业化的道路上有些缓慢。Zimmer在Lyft上线初期曾制定严格的司机审核政策,要求每一名注册司机都需要来Lyft总部面试,由他亲自确定对方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职场交流网站Glassdoor上,有Lyft员工曾形容,两位创始人没有把重点放到业务增长上,极度在意用户体验。 《财富》杂志引用的数据显示,2016年,Lyft实现营业收入约7亿美元,亏损约6亿美元;而Uber收入高达65亿美元,亏损约28亿美元。

  上市之后

  Uber是那只快速扩张的兔,在商业化的路上狂奔,而Lyft更像慢吞吞的龟,保留着自己的特色。但共享经济的“烧钱”模式注定无法持久,上市之后,Lyft无疑将站上商业化和温情的天平。

  最近,尽管Uber和Lyft最近提高了价格并减少了补贴,但因为市场竞争及开拓新市场,二者损失巨大。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Lyft 2018年三季度营收为5.63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3亿美元,但亏损也从1.95亿美元增至2.54亿美元。“上市能最大程度解决企业战略性的问题,可以用大量资金去进行商业化拓展,寻找一些增值服务”,对于Lyft上市的初衷,互联网分析师杨世界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道。

  无人驾驶是Uber和Lyft眼中共同的解药。Uber大力投资了无人驾驶技术,并得到多个州的测试牌照。而Lyft则与很多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和科技公司达成合作,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多设立了自动驾驶研发中心。去年1月,Lyft的自动驾驶叫车服务已经开始在拉斯韦加斯提供。

  但要想通过自动驾驶解决盈利难题,当下并不太实际。在Uber的自动驾驶服务接连出事之后,Uber于去年被撤销了一些地区的测试许可证;特斯拉也推迟了让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完成跨越东西海岸的展示计划。

  不过,在杨世界看来,虽然很多人认为共享出行经济进入了寒冬,但其实美国和中国不太一样,互联网环境不一样,美国信用体系比较强,政府的监管比较严格,基础设施也比较健全,所以从用户的成长度、用户接纳性等方面来看,美国共享经济企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