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马斯克卖出第一张太空船票!预计售价过亿美元

2018-09-18 21:35:24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北京时间18日上午9点,马斯克以视频直播的形式揭秘,第一个搭乘 BFS 超级飞船享受私人绕月之旅的乘客是日本最大时尚在线网站 Zozotown 创始人、43 岁的前沢友作(Yusaku Maezawa)。

  这是“钢铁侠”马斯克旗下公司Space 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签下的第一单私人月球旅行合约,如果没有意外,前沢友作将于2023年乘坐大猎鹰火箭(Big Falcon Rocket,BFR)进行浪漫而惊险的环月旅行。

马斯克卖出第一张太空船票!预计售价过亿美元,神秘旅客刚刚揭晓

  日本富豪成首个私人月球游客

  这位来自日本的富豪前沢友作(Yusaku Maezawa)就是即将被马斯克送上太空旅行的第一人。

  据媒体消息,前沢友作生于1975年11月22日,是日本最大时尚在线网站 Zozotown 创始人。2017年在日本富豪榜排名第14,目前身价36亿美元。前沢友作还是一位艺术收藏家,东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创办人。他早年创办Switch Style乐队,拒绝上大学,带上女友游荡美国,通过邮购进口CD赚得第一桶金,2000年起打造在线平台,2004年创办时尚在线网站Zozotown,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朋克”。

  前沢友作称,这次旅行对自己而言非常有意义,并详细讲述了自己对月球的长久向往。甚至他还专门为“Moon”建设了一个浪漫的网站dearmoon.earth,向人们介绍月球、艺术、探索。

  按照马斯克此前透露的情况,普通人的环月之旅,价格与向国际空间站发射载人飞船基本相当。但根据私人太空旅行机构Space Adventures的信息,飞往月球的价格至少是飞往国际空间站的两倍,可能会达到1.75亿美元。而这将成为SpaceX收入的重要部分。马斯克曾经表示,“只要每年发起1-2次登月旅行,这项任务就将贡献总收入的10%-20%。”

  马斯克表示,这项旅行任务是要“长绕月球”并且大约需要一周。他预计这段旅程的长度大约是30万-40万英里。这位幸运的乘客将会搭载BFR前往月球,但整个旅程会脱离月球表面,进入外空间,最终返回地球。

  备受关注的是,即使是专业宇航员,在前往太空探索的途中,死亡率也很高。对此,马斯克非常坦诚的表达了这次旅程的风险,“第一次火星之旅将会非常危险,死亡率很高,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如果你准备好赴死,那你就是该去的人。”

  在Space X发布会上,马斯克还在现场公布了BFR的火箭-飞船联合体,并详细介绍了其结构。BFR 火箭总长度 118 米,将分为两部分,装有 7 个 猛禽发动机(液氧甲烷发动机),这款能够循环使用的火箭能够将超过 100 吨重的货物运送到低地球轨道。

  BFR 是 Space X 正在开发的巨型火箭,能够将人类送上月球和火星。根据马斯克的描述,BFR 的设计包括火箭和飞船两部分,火箭主体配备31个猛禽发动机,能够将150吨负重发射到低地球轨道。

马斯克卖出第一张太空船票!预计售价过亿美元,神秘旅客刚刚揭晓

  Space X—太空旅行的商业化之旅

  2002年,作为全球电子支付史上的第一家巨头Paypal的最大股东,在eBay斥资15亿美元将其收购后,硅谷“钢铁侠”马斯克获利1.8亿美元。成为亿万富翁之后,马斯克开始了梦想之旅,SpaceX在2002年6月横空出世。

  成立至今,公司已进行了上百次商业太空发射,不仅发射了商业卫星,还承接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业务,通过货运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了物资。

  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爆炸,SpaceX突破了多项世界记录。

  2012年10月,SpaceX龙飞船将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启私营航天的新时代。

  2015年3月1日,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将世界上第一批全电动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15年12月21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Falcon 9火箭。该火箭成功发射并且一级火箭成功回收,创造了人类太空史的第一。此次SpaceX火箭发射成本预计6000万美元,大大降低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

  2016 年 4 月 8 日 SpaceX 成功发射并在海上回收 Falcon9 一级火箭。

  2018年2月7日,人类运力最强的火箭“重型猎鹰”,完成了首飞并且成功回收一级火箭。

  而此次时隔46年送神秘人往返月球,Space X将再次被载入史册。

  受欢迎的拟上市科技公司

  据Crunch Base数据,Space X自成立至今共获得包括谷歌、风投机构DFJ等在内的16轮共计19.2亿美元融资。

马斯克卖出第一张太空船票!预计售价过亿美元,神秘旅客刚刚揭晓

  在得到今年4月的最新一轮融资后,Seeking Alpha分析师Yoel Minkoff称,Space X的估值已经攀升至约280亿美元。上月马斯克“特斯拉私有化”闹剧中,“钢铁侠”马斯克曾傲娇地表示,Space X就是特斯拉私有化后的范本。

  另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去年底发布的报告称,通过打造一个卫星宽带网络,Space X可能成为价值500亿美元的巨头。该机构称,Space X公司中价值最大的部分,还是已经列出了计划、但尚未实施的卫星互联网计划。这一计划于2016年提出,计划2019年开始实施,2024年全球组网。SpaceX公司的卫星互联网计划发射4425颗卫星,向全球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耗资将超过100亿美元。虽然初期耗资巨大,但在这一计划完成之后,其投入就将大幅减少,能为SpaceX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私人市场分析公司Equidate全球业务发展主管罗伯特-希尔默(Robert Hilmer)也表示,与任何一家私营科技公司相比,Space X在筹集资金方面“最容易”,并表示,SpaceX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拟IPO科技公司之一。

  不过Seeking Alpha分析师Kwan-Chen Ma认为,Space X正在消耗现金,并且需要更多的现金流。据统计,在2017年Space X的18次发射中,共耗资6200万美元,收入只有10亿美元左右,据估计,2019年全球发射量将下降近40%。一直以来,该公司不得不提高发射价格。该分析师指出,同行公司中,和Eutelsat、Intelsat(年初至今股价累计上涨564.01%)或SES这样的全球领导者以及他们的年度利润相比,Space X的估值荒谬之处显而易见。除了政府授权的为国家安全局和军队提供部分服务外,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不过Space X的内部报告预测,到2019年公司将从卫星互联网服务中实现盈利,2020年这部分业务的收入将超过目前的核心火箭发射业,2025年以前该服务将覆盖超过4000万用户,并带来300亿美元收入。

  商业太空掀起“星球大战”

马斯克卖出第一张太空船票!预计售价过亿美元,神秘旅客刚刚揭晓

据“航天爱好者”援引国外机构数据,今年Space X的全球商用市场占比将超过60%。

  而目前的私人太空领域中,能与Space X分高下的是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旗下的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对标Space X,今年6月,蓝色起源表示,公司将在2019年开始出售太空旅行乘客票。虽然蓝色起源并未透露机票的具体价格以及何时载人飞行,但据市场分析人士推测,这一价格可能会在5万-25万美元之间。

  然而虽然蓝色起源于2000年成立,早于Space X两年,但发展缓慢。据报道,2020年发射重型火箭的计划上月传出再度推迟的消息,贝索斯正在寻找其他方式让旗下这家商业太空公司由“初创企业”模式尽快进入“生产模式”。

  除SpaceX和蓝色起源外,曾驾驶热气球飞越大西洋(4.02 -0.74%,诊股)和太平洋(2.23 +0.90%,诊股)的亿万富豪理查德·布兰森旗下的维珍银河公司10年前就推出25万美元价格的太空旅行机票,并且吸引了700多人买账,但遗憾的是,迄今尚未把任何人送上太空。

  连特朗普也为商用太空项目打call,称像埃隆·马斯克、杰夫·贝索斯和理查德·布兰森这样的富豪投资太空行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表示“我注意到火箭发射的成本为8000万美元,如果换成政府做同样的事情,那么投入可能要多上40到50倍。”

  不过Space X依然较竞争对手拥有绝对竞争优势。其中,成本方面,Space X较竞争对手更具优势。据摩根士丹利去年底报告,Space X的对手、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合资企业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每发射一颗卫星需要收取约2亿美元的费用,到如今发射一颗卫星的成本下降至大约6000万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而Space X正试图将其成本降至500万美元。另外,Space X和特斯拉的共生关系带来的独特竞争优势,也令对手们无法企及。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可以为SpaceX提供各种制造、材料技术的试验田;SpaceX则可以为特斯拉探索尖端技术,还可以为特斯拉打品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