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李彦宏说中国用户对隐私不敏感 引不少网友吐槽

2018-03-27 15:47:37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李彦宏说中国用户对隐私不敏感 网友回怼:还不是被你们逼的?

艾森网消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昨日(26日)在北京召开,百度和李彦宏又火了。据一些媒体报道,李彦宏在论坛上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李彦宏称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效率”随之迅速登上众多媒体头条,引来不少网友的吐槽。

 

 

1522125861979.png

微博网友评论

据南都记者了解,李彦宏是在与IBM CEO罗睿兰、谷歌CEO皮查伊共同参与论坛第七单元“创新引领未来:商业领袖的洞见”时谈到隐私问题的。

当三位嘉宾谈到数据利用,李彦宏表示,百度非常重视隐私问题,以及数据的保护问题。在过去几年当中,中国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一直在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更加开放或者说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如果愿意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中国人是愿意这么做的。

李彦宏紧接着强调,百度当然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如果我们认为用这个数据会让所有者受益,而且他也愿意让你去使用他这个数据的话,我们会使用的。”他说,百度会在数据使用上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南都记者注意到,“李彦宏称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效率”的相关报道招致了大量网友的不满。“隐私?我们愿意交换?你们问过我们了?”“是因为被你们绑架了好吗,效率和隐私是矛盾的吗!” “我们不愿意泄露隐私 隐私和效率同步并不冲突 提高效率的同时为什么不能保护隐私。”在微博上,一些网友留下评论。

针对此事,百度相关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中国用户愿用隐私换效率,并不是说李彦宏认为隐私不重要。

“从任何角度,百度不可能赞同侵犯别人隐私的行为。李彦宏是想表达,在遵循一系列的数据保护原则,如何更合理更有效率使用数据,让社会、企业和用户都比现在更受益。”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非常理解网民对于个人隐私问题的焦虑。在享受互联网产品或者服务时,用户需要授权使用相关隐私信息来提升服务体验。比如使用百度地图app,如果用户不配合授权定位数据的话,则用户无法享受道路规划,导航等相关便捷服务,只能浏览地图而已。

他强调,百度方面很注重隐私问题,“我们不会利用用户的隐私数据,作出损害用户的事情。”

“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效率”

某种程度上是令人尴尬的事实

互联网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从订餐、出行到支付、社交,甚至连传统意义上最为隐私的居家场所都有智能设备的身影。人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被记录和传输,便捷性大大提高的同时,隐私泄露的风险也如影随行。

李彦宏认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尽管网上对此一片声讨,但在隐私护卫队看来,李彦宏的话也折射出一部分令人尴尬的事实。

理想的状态下,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以数据为基础,用户想使用互联网服务就需要交出部分数据。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与用户达成协议,并对用户数据采取有效的保护。用户如果不同意企业提供的方案,可以不使用该企业的服务,转而选择别家的服务。

但实际情况往往没有那么理想。纵观互联网行业,基本上每个领域内都已形成一家独大之势,领头羊也不过两三家。在强势的企业面前,用户的选择权非常有限。据南都记者调查,目前绝大多数网站和APP都有隐私政策,用户不同意就无法使用。在街头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受访民众都表示,不知道企业会怎样处理和储存自己的数据,但也没得选。

“虽然法律明确规定用户享有选择权,但选择权在哪?比如我所有的同事和朋友都用微信,甚至我的工作都离不开微信,那我只能同意企业的隐私政策才能使用微信。未来互联网服务提供方肯定会越来越集中,消费者的选择权也就会慢慢消失。” 北京玺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新焱指出。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李彦宏的言论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关注,在于用户使用网络产品时,无法真正行使知情同意的权利。“很多时候,用户没得选择。如果不同意百度的隐私政策,就无法使用百度的产品。对于企业会收集用户哪些个人信息,他们根本不知道。所以,只有越充分的披露、通知,才能越好的保护用户权益。”

“隐私?我们愿意交换?你们问过我们了?”“是因为被你们绑架了好吗,效率和隐私是矛盾的吗!” “我们不愿意泄露隐私 隐私和效率同步并不冲突,提高效率的同时为什么不能保护隐私。”李彦宏言论被媒体报道后,一些微博网友留下这样的评论,倾吐对选择权缺失的不满。

“这就好比让用户只能选A,然后认为用户都愿意选A。”百度用户肖先生告诉南都记者,在使用网络产品时,如果不向用户提供是否授权的选择权,这是不合理的,而且容易让用户感到信息不安全。

事实上,就算用户有充分的选择权,国内的隐私保护现状也不容乐观。南都记者曾经测评过共计1550家网站和APP,结果显示,隐私政策合规度高的平台极少,合规度低的则占了绝大多数,超过总数的80%。互联网金融类和购物类的合规度低的网站和 APP占比甚至高于90%。

合规度低,意味着企业无法为用户数据提供充分保护。一方面,数据流动的问题非常复杂,一些企业确实能力有限,无法追溯数据的全部去向,或是无法应对来自黑客的网络攻击,这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型。

但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根本不愿意为用户隐私保护付出成本,换言之,企业管理者不觉得他们需要对用户的隐私安全负责,属于“漠视”型。这类企业中甚至不乏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例如,南都记者在回顾测评中发现,麦包包、美囤妈妈、马上游、爱飞网等17家互联网产品遭到曝光后仍然“我行我素”,没有任何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隐私政策。

有安全行业从业者对南都记者表示,隐私安全的管理,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前提是企业得付出成本。正因为此,在国家没有明确法律法规要求的很长时间里,企业没有去推进相关的技术开发。

当板子打到企业与大环境身上时,另一方也并非无可指摘。

互联网时代的隐私保护的另一个难点,是边界问题。每个人对隐私的理解不同,愿意让渡隐私的边界也不尽相同。例如,一些人认为手机号码是隐私,另一些人却不这么认为,因此,隐私常常是一个相对私人的抉择,制定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并非易事。在学术界,隐私与个人信息也不能完全等同,边界划分非常艰难。

在享受互联网服务,通常需要用户让渡部分个人信息,但是在多大范围内让渡?其中的平衡点在哪里?用户不知道,企业似乎也很头疼。

因此,当用户遇到相关问题时,除非是出现了人身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一般很难维权。大多数情况下,面对隐私泄露带来的骚扰和诈骗,公众处于求告无门的尴尬境地,除了亲友之间互相提醒谨防上当,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

此外,尽管“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效率”的言论让人反感,也确实映照出部分现实。许多用户拥抱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却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风险。他们不重视隐私保护,在便捷性甚至是一些蝇头小利面前交出了自己的隐私。

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曾在北京举办一次体验活动,观察体验者是否愿意用隐私信息交换帽衫、充电宝等礼品(完整报道请点这里《全国首次!手机号换帽衫、自拍照换充电宝,你愿意吗?》)。结果显示,九成体验者轻松交出个人信息。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名男士一边念叨着自己曾因电话号码泄露遭遇电信诈骗,一边毫不犹豫地用电话号码换走了帽衫。

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利益的撕扯,用户隐私和数据整合便是典型。为了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隐私保护固然应该保持在适当限度,但企业绝不能漠视用户的选择权。用户到底是真的不敏感,还是被逼得不再敏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就用户本身来说,也不能把隐私保护的责任全部推给企业,必要时一定得站出来,勇敢维护自己的权益。

来源:南方都市报

阿里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