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环保与扶贫是中国经济增长新秘方

2018-01-14 10:11:50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进入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是:既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还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统筹推进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方面,中国理念具有先进性,中国实践具有开创性。可以说,环保和扶贫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秘方,发挥着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作用,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调整产业、提升技术、激励创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政策目标体系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显著提升,环境大保护比经济大开发更具政策次序上的优先性: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但是,也绝不可因此就认为保护环境必须牺牲经济增长。其实,如果没有经济增长,没有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是不可能得到长期有效保护的。例如,如果没有现代能源工业,人们就不得不上山砍柴,这怎么能保持绿水青山?如果没有以强大工业为基础的国土整治能力,怎么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源流水利?反之,如果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绝不是不要经济增长,而恰恰是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只要协调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就能进入经济持续增长—优化环境能力增强—环境质量提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关键是摒弃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非此即彼、不可兼得的落后观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使环境保护有利于调整产业、提升技术、激励创新。

  从调整产业看,应按照生产和消费清洁化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不是要抑制产业发展,更不是要以“零增长”来消极保护环境,而是让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限产停产以至关闭,让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从而在整体上促进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史表明,正是不断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才有效利用和节约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土地和水源。否则,初始的自然资源根本不可能为数十亿人口提供生存条件。

  从提升技术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基本方向是要以更先进的技术特别是环境友好型技术来实现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和环保产业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可以形成前景广阔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体系。各种科学成果和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形成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强劲增长。

  从激励创新看,提高环境保护标准能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我国的实践中可以看到,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提高并没有损害产业包括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而是促使其提升技术或转变技术路线。环保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越来越显著。环境保护所激发的创新浪潮和科技应用,是促进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非常积极的因素。

  精准扶贫:激活基层、启发民智、拓展市场

  我国的实践证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扶贫脱贫战略的实施,强有力地将经济活动的动能推向基层,渗透到经济体的“毛细血管”和“细胞”中,特别是有效激活了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创造性经济活动,使之摆脱低收入恶性循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还应看到,扶贫过程不仅是物质交流,更是思想交流,可以极大地启发民智,促使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树立现代观念、产生创新灵感,较快形成新的生产力。笔者曾考察过一个地区,一家企业为了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腹地延伸,连续举办互联网运用和电子商务培训班,很快形成了地区性创业热潮,使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变为开展电子商务的特色地区。这个地区的诸多电商将本地产品卖到全国和境外,大大提高了当地投资吸引力,促进了规模化生产。还有一些地方,电子商务向农村下沉,不仅激活本地传统产业,而且带动各种生产性服务业(如工业设计、视频摄制、软件编程、传媒广告、仓储物流、包装保鲜、金融服务等)同当地产业合作,激发和促进原有的“草根产业”发展成为产品行销全国以至世界的大产业,使整个地区走上创新脱贫之路。可以说,只要有效启发民智,就有可能使一些贫困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宝地,形成特色经济增长极。

  扶贫对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积极作用就是拓展市场空间。实现更大的包容性是现代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经济包容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就业和有购买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入推进,能大大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进而大大增强经济体系的包容性。可以说,每实现一个贫困户脱贫,就是增加一块有效需求的“蛋糕”,经济发展也就相应扩大一份新空间。

  措施到位:优化供给、扩大需求、互促共进

  从国家治理角度看,环境保护和精准扶贫在国家政策目标优先次序中的地位提升,实际上改变和优化了企业决策的选择环境,从而增强了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容性。选择环境的安排既是一种约束条件,也是一种路径指引。在当前新的选择环境中,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技术路线的先进性,更加注重将先进技术和经营活动下沉到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使更多传统产业和传统技艺同先进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接轨和融合。对连片贫困地区进行创新性援助和点对点帮扶,将环保、扶贫与革新创造相结合,特别是进行制度创新,使“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既能显著改善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又能促进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吸引劳动者回乡就业创业。同时,进行扶贫的企业自身也能拓展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得到更大发展。

  在实践中,不仅有众多具体案例可以表明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容性,而且从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到,一些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近年来已成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而且这些地区深刻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教训,非常注重高标准环保,更好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区优势。总之,中国丰富的实践表明:只要政策得当、措施到位,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就能形成相互有效助推和激励相容的关系。其中的关键是必须由创新来引领,靠创新驱动使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要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互促共进,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形成具有激励效应的体制机制,通俗地说就是“要把激励搞对”。只有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上搞对激励方向,才能形成创新驱动局面,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和经济增长才能实现目标相容和行为相容。这样,鼓励环保、支持脱贫同促进经济增长的努力就能相互协调和方向一致,汇合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强大力量。

  (金 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