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全球货币宽松将走向何方

2019-12-04 18:33:0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美联储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趋势还会继续。”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一帆日前在展望明年市场时表示,从美联储年初的加息,到年中的不加息,到最近的降息、并从9月开始重新购买债券,宽松并未止步。欧洲央行也有类似的操作,在今年开始重新购买债券。

回头看,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步伐已经走了超过10年之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这些国家的货币刺激政策力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从降息等常规货币政策,到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在把利率手段用到极致之后,还想出了量化宽松的办法,通过直接购买资产的非常规手段来扩张资产负债表,给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

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后的10年,也是流动性泛滥的10年。央行资产负债表也越来越“臃肿”。美联储的资产规模膨胀至4.5万亿美元,是此前的4倍多,欧央行的资产规模扩张了超过3倍。

宽松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似乎起到了效果。大量的流动性使得这些经济体对冲了危机带来的冲击,防止了经济和价格出现螺旋式下滑,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全球经济。但各国也都明白,过度宽松的货币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经济数据略为转好后,各国就开始尝试退出量化宽松,重返常规货币政策之路。

以美联储为例。2014年,美国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2015年,美联储火速开启了加息步伐,并从2017年开始缩表。到了今年年初,联邦基金利率,也就是美国的基准利率,已经从0-0.25%恢复到2.25%至2.5%的水平,从2017年10月启动资产负债表缩减到今年年初,美联储已经削减了超过4000亿美元的资产。

所有人都明白的是,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是在“用时间换空间”,这就好比生病的病人,吃了一段时间药,等到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了,能像之前一样循环运转了,药也就能停了。

然而尴尬的是,当前全球经济陷入了“药物依赖”,停药的压力和风险让其难以承受。药不能停,但药效却是越来越差。

为何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撰文指出,一是经济增长趋势等基本面是由重要经济结构性变量决定的。比如,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潜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增长减缓,储蓄增加、消费和价格水平降低;技术进步也会导致价格水平下降,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对劳动力成本下降也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因素都不是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所能改变的。若因宽松货币政策而降低改革和调整的动力,反而会延误问题的解决。二是在缺乏增长点的情况下,央行给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但商业银行资金贷不出去,容易流向资产市场。放松货币条件总体上有利于资产持有者,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财富分化,固化结构扭曲,使危机调整的过程更长。三是零利率和负利率政策会使利差收窄,挤压银行体系,弱化银行货币供给的动力。

也就是说,这些经济体都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局面,人口老龄化、缺乏技术创新、改革乏力,这也是全球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犹如饮鸩止渴,让这些经济体更难以从危机中恢复元气。

道理谁都懂,谁也舍不得放下“药瓶”。今年下半年来,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开启货币再宽松步伐,降息的降息,扩表的扩表。不少人预计,就算到了明年,宽松也不会止步。近期,经济学家们讨论得较多的,就是全球正在慢慢进入衰退周期,衰退迟早要来,问题只是什么时候来到而已。还有人将此比喻为全球经济的“日本化”,在泡沫越来越大之后,很可能会最终破灭,并陷入“失落的十年”。

10多年来,呼吁改革的声音从未停止。唯有主要经济体摆脱“药物依赖”,真正集中精力进行改革,推动技术创新,全球性的衰退或许才得以避免。但似乎,呼吁改革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小了。(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果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