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从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 中国可以学到什么

2019-06-08 21:07:2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法兰克福老城的中心——罗马广场上游人如织,辛恩(SinnSpezialuhren)的钟表行坐落在此。这里是整个法兰克福最为热闹的场所,市政厅就在200米的视线范围内,不过,年届七十的LotharSchmidt——辛恩的掌门人和他的手表公司,却偏居在安静的城市郊区。

  LotharSchmidt是一位笑容可掬的德国人,在高级钟表业,他也是一位足以被记住的人物。在公司总部那栋白色的小楼里,他花了很长的时间为到访者介绍辛恩手表的历史。对于辛恩过往几十年的制表技术,他如数家珍并引以为傲,但当他说出那句:“只要我还活着,辛恩就不会成为一家大公司”,依然让来自遥远中国的一群访问者感到了错愕。

  二十五年前,曾经身为万国和朗格手表技术部门负责人的LotharSchmidt决心将自己对于手表的热情投注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上,他接手了以军工表起家的辛恩。此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带领着这家手表厂商,创造出了多项广为业内称道的制表技艺。

  但辛恩依然不大。过去一年,这家手表厂商生产了大约一万四千只手表,与卓著的全球声望相比,这个数字带来的营收规模并不值得称道。

  辛恩代表了大量德国中小企业的范式:小而美,被全世界称道,但低调到不主动甚至不愿意宣传自己,“隐形冠军”的称谓正因它们而起。

  1986年,德国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第一次提出了“隐形冠军”的概念:其一,它必须拥有其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位置;其二,它是一家中小型公司,营业收入不高于50亿美元;其三,它应该是一家社会知名度低的公司。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向经济观察报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德国,99.5%的企业为中小型企业。整个德国境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隐形冠军”,德国每100万人口拥有16家隐形冠军企业,这一比例为全球最高。

  在漫长的企业发展史中,这些隐形冠军表现出了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一般认为,相较大企业,中小企业在资金、人员、企业对外影响力等各方面均处于劣势,从而影响其创新的力量,但德国的中小企业证明了情况未必是这样。

  秘密究竟是什么?LotharSchmidt的那句话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开了一扇窥探德国隐形冠军的窗口。

  被抛弃的速度

  “德国人经营隐形冠军的方式,就像是英国人护理自己的私人花园。你必须每天浇灌,每天修理,每天跟它的一草一木进行说话,而且是一百年持续不断地这样做。”

  在柏林访问期间,德国工商大会主席VolkerTreier用了这样一个比喻。这精准地描述了隐形冠军们孜孜以求的东西:追求极致的专业,倾向于拓展事业的深度,而不是广度。

  LotharSchmidt显然就是在这样打理着他的“花园”。1994年,他从创始人HelmutSinn那里接过辛恩,25年间辛恩公司每年以1-2位数(百分比)的速度在增长,这是他理想的速度。

  辛恩总部的白色办公楼见证了这家手表厂商的成长——两年前,因为工作空间不够,LotharSchmidt将这里买下。LotharSchmidt告诉我们,将来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他考虑将楼层再加盖一层半。

  与辛恩一样,位于斯图加特市的汉臣同样是一家步履缓慢的公司。这家公司从1925年创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4个年头。

  2018年,在这家设计生产液压缸以及驱动系统的制造商步入了第93个年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2200万欧元。进入21世纪后,全球最大的工业机械市场——中国经历了一个令世界侧目的黄金十年,不过,这家公司却一直没有在中国建立分公司,直到2013年。

  这同样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对于市场扩张的保守态度。公司第三代接班人StenfanHaenchen始终强调长远的发展,他认为,这已经成为“德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家族企业无需关心股票,资本市场的压力也与我们无关,我们只关心怎样将产品和技术做得更好。”StenfanHaenchen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末,法国空客飞机从其第一架A300机型的研发开始使用汉臣提供的结构测试服务,如今汉臣也和中国的C919飞机建立了合作。

  赫尔曼·西蒙认为,“隐形冠军”和大企业之间在创新上的巨大区别在于,前者的战略是价值主导,而非价格主导,换言之,在把技术和客户需求相结合方面,前者表现地更加突出。相应地,隐形冠军做大市场的途径是全球化,但不会轻易地多元化。

  根据《隐形冠军》提供的数据:从专利技术的产出看,每一千名隐形冠军企业员工拥有的专利数量为31个,而大型企业只有6个,隐形冠军的单位员工产出率比一般的公司多出5倍,而专利的成本则只有一般企业的1/5。

  尽管和大公司相比,中小企业财力、场地等方面均不能匹敌,但辛恩手表的掌门人LotharSchmidt也认为,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拥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他看来,它们的长处是更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一些商业运用上的灵巧构思往往在中小企业里更容易发生。

  这未必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但需要将构想转化为现实的坚持,中小企业灵活、简单的决策和分工机制,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在理性决策的大公司,实践奇思妙想的难度其实会更大,但中小企业却愿意为此卧薪尝胆。事实上,辛恩手表的一系列杰出工艺、技术创新,就是因此而产生。

  掌控的欲望

  所有的企业都谋求基业长青,德国人则是用一种更加谨小慎微的态度,力求将企业延续下去。“只要我还活着,辛恩就不会成为一家大公司。”LotharSchmidt的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对于扩大规模这件事具有明显的排斥情绪,但他继续解释说:“我不反对任何增长,但这种增长必须可控。”

  同样的倾向也表现在了StenfanHaenchen的身上。二战后,汉臣先后因战争、政治等原因经历了数次迁徙,每一次对公司来说都意味着从零开始,这让汉臣觉得,企业生命的延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事实上,中小企业主对于企业总体管理能力和行业专业能力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矛盾冲突有着普遍而深刻的认知。“我们也有弱点,那就是不能犯错,否则很容易破产,所以我需要审慎的发展。”LotharSchmidt说,“不仅是增长的稳健,也包括足够安全的融资。”他对于上市没有太大的兴趣。根据他的回忆,过去在急需资金时,辛恩曾因一家银行的贷款避免了走向股份公司这一步,他认为这是一种幸运。

  为什么如此强调可控?赫尔曼·西蒙认为,在一个典型的隐形冠军企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稳定的管理结构:一个强有力的、时刻要求可控的的领导,和一个能够发挥创造力、影响力、同时获得足够存在感的员工队伍。

  在这样二元结构中,企业拥有强有力的领导人,即富有权威性,又在细节方面保持灵活,同时,员工队伍保持了高绩效和高稳定性特征。

  CueneytSen是汉臣公司一位年轻的中层,负责公司的海外市场维护。十年前,他也曾经得到大企业的工作机会,但他还是选择了家族企业。“在中小企业,员工和企业之间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员工可以受到最大的尊重,”CueneytSen说,“同时,员工的意见更容易得到重视,由此能够在组织中施展自己的影响力。"

  政治的距离

  在柏林交流期间,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署长JuergenFriedrich告诉经济观察报,德国数量庞大的隐形冠军,分布在整个德国境内。尽管,因为两德分治,使得今天处于原东德地区的隐形冠军数量低于原西德地区。

  战争和政治的变迁,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创伤。如果从这一点考察,过去一百多年的德国,正是灾难最为深重的地区之一,但企业何以走出战争的伤害并一次次死而复生?JuergenFriedrich对此反问:“战后这些企业能怎么办?难道什么都不做等着挨饿吗?事实上最好的选择就是重新站起来。”

  尽管任何企业都必须身处一定的政治环境中,但JuergenFriedrich认为,德国的企业和政治一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汉臣第三代继承人StenfanHaenchen认为,在漫长的百年发展历史中,汉臣的发展始终依靠的是自身的能力,较少借助政治的力量。尽管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时,汉臣的工人曾经得到过政府的一小部分补助,此外,公司在碳材料的研发上得到过一些政府的资金帮助,但这样的补助,金额极为有限。

  在法兰克福交流期间,法兰克福市主抓经济工作的副市长MarkusFrank则告诉经济观察报,在德国政府对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基本不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政府没有针对任何产业的规划,”MarkusFrank说,“总的原则是,政府应当支持所有的企业,政府做的事情,需要让所有的企业,而不是部分企业从中受益。”MarkusFrank认为,政府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长远的计划,提升整个城市或地区的吸引力。

  全球化中的力量

  2018年,中国、美国和德国分别位列全球出口国前三位。过去多年,中国与德国始终是全球贸易经济体中最主要的力量之一。

  2018年6月23日,赫尔曼·西蒙在中国举行的世界中小企业大会上发表演说,中、德和其它国家在出口方面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小型企业扮演角色的不同:在中国,68%的出口来自于少于2千员工的企业,在德国,最大的出口贡献者同样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型企业在出口当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这是两国在对外贸易中最大的共同点。

  根据赫尔曼的数据,2018年,德国人均隐形冠军的比例已经达到16%,这些隐形冠军支撑了德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样,在中国也存在着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它们也势必在今后全球化的发展中成为重要的推动力。

  事实上,无论是从对市场占有率的进取心上,还是在技术创新的潜力上,甚至是从组织管理和个体价值实现的角度,中小企业都有充分的理由获得足够的关注。而真正的全球化成功,不是依赖大企业,恰是依靠无数中小型企业中的隐形冠军。“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它让我们思考,一个国家的根在哪里,”赫尔曼说。

  在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署长JuergenFriedrich看来,德国隐形冠军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的共同造就,19世纪的小国邦联历史,尊重技艺的传统,双轨制的职业培训体系,地缘战略中心的地理位置,以及德国很早就有的全球化意识等等,甚至,如果深入探究,隐形冠军的现象很可能和民族的语言也具有隐秘的关联。

  正基于此,隐形冠军的成功是一种偶然,也是种必然,它很难被全盘复制,不过,其中的一些经验依然值得借鉴和深思,这也让中小企业众多的中国和德国在这方面拥有了共同的语言。

  JuergenFriedrich讲述了一个隐形冠军的故事:那是一个和电力有关的企业,尽管坐落在德国一个令人“悲伤”的小镇(意为位置偏僻,没有人在意),但在当地,它是一个重要的企业,解决当地就业,与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雇佣关系,同时承担了诸多的社会责任。

  JuergenFriedrich认为,一个国家需要大量这样的企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