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达慕带来欢乐 乌兰牧骑上演精彩---内蒙古科右前旗系列报道之五
2022-08-16 15:06:31 信息来源:科右前旗宣传部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美丽季节的邂逅
(艾森网记者 戴月丽) 乘着一湾清浅的月色,在朦胧的夜幕里去草原,正巧乌兰毛都草原上即将迎来一场盛会---那达慕,那里将是牧民们欢乐的海洋。
牧包前,老阿妈连夜熬煮,就连最为微小的虫儿都闻到了奶香。老阿妈感谢良好生态带来的滚滚财富,眼见着被城市建筑广为应用的瓷砖贴在这草原腹地牧民家的墙上。这也许昭示着牧民心中的一种时尚,一种对现代生活的追求。
风儿轻柔,那月色里似乎又多了一丝点缀,草原也似乎看透了人们的心思,筑起了一道长长的屏障,仿佛把人们隔在了红尘彼岸。
畜舍内,不时有鸽子和燕子飞进飞出,显然,这一排畜舍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家畜温暖的家,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家。老阿妈说,这样的好日子离不开前旗委、政府实施的“草畜平衡”与“旅游+”政策的实施,更离不开乌兰毛都几代人对草原的保护。而我们的到来,得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老阿妈的盛情款待。方桌上摆满了奶茶、奶豆腐、乌日莫、手把肉、烤羊排,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奶食品。热情的老阿妈邀请了同嘎查的几位蒙古族姑娘和帅小伙作陪,他们先是献哈达,后是敬酒,随后是开嗓清唱蒙古长调、长短调、男女对唱。几个回合下来,酒宴的气氛已经推向高潮,把好客、热情、豪放的民族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要说他们已经醉了,就连我这个不懂草原、更不会说蒙古语的人也醉了。
老阿妈说,她在这草原上生活了一辈子,从没离开过草原,她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站在山顶,举目远眺,大草原上肥壮羊群尽收眼底,它们在草地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有如雪白的珍珠点缀在绿绸缎上。牛群缓缓地漫步在草地上,牛尾巴不时地甩来甩去驱赶身上的蝇虫,数不清的黑色、黄色的蒙古马带着若干匹小马在一旁尽情打滚、撒欢,与牛群相依。我不由得开始嫉妒起草原上的牧民和牛羊来,他们生活在这样一片用绿色渲染打底的草原上,呼吸着最纯净的空气,抛开都市的喧嚣和钢筋混凝土高楼的束缚,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畅游在这绿色的海洋。
绿浪里,蒙古族汉子身穿铜钉牛皮坎肩,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穿套裤、挂着五彩飘带,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顷刻间,争斗相扑,盘旋相持,腿膝相击,场面煞是热闹。跃马扬鞭驰骋草原更是蒙古族汉子喜爱的活动,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一骑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倒是手持套马杆的牧人,悠闲自在吼唱着悠扬的神曲,健壮身影配上半壶好酒,斜卧马背抖落一地风尘,古老民族不屈的身影魅惑无限。隔泉而居的蒙古族姑娘,随身的粉、红、绿、紫犹如盛开草原的鲜花美艳致极,草原风掀起的裙摆缭绕丝丝柔情。一骑枣红马飞也似掠过毡包,挤奶的少女看走了神,脸上泛起了红晕,于是草地上唱起了情歌!少女的心思从草尖上跳过,在花瓣间吻过,草原人的甜蜜生活和梦幻爱情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说到底,不到草原绝不会体会草原上的一切,只有亲自来到草原的人才能明白什么是广阔和自由,才会懂得蒙古族人是如此豪迈的理由。找一片草原、掬一捧清泉、摘一朵野花、跳一曲安代舞……在这里,你可以放肆地奔跑在日落黄昏草原的余晖里,你也可以静静地坐在山坡遥望漫天星斗的夜空,你可以策马扬鞭追赶前行的步伐,你可以在午后躺在慵懒的草地上去品一杯醇香的奶茶,你可以站在山顶大声喊出心中的不快,你也可以牵手爱人在草原第一缕阳光里紧紧相拥……
更有人说,这里是云的故乡,雾的栖息地。如果你来到草原,你的心一定会随风、随雾、随云、随水柔柔地游动着,当你沉浸在如梦如幻的意境时,心里在不停地想,草原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美景?
草原的夜晚是热情激荡的,敞开你的胸怀,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声说着自己想说的话。歌声响起的地方,有酒杯举过你的头顶,歌声嘹亮得撕破了你最后的怯懦。眯眼看着每个草原人,你会情不自禁地起身融入那人群中间,跳起不熟悉的蒙古族舞蹈,生硬的腰身同样传递着对草原的热爱,酒香就浓了起来,酒歌也更高了。在这样的夜晚,没有了年龄、地位的束缚,有的只是草原在天与地交际的地方,草原在牛羊吃草的地方,无比辽阔……
此时的草原最美,最美时节的草原等你来!
杭盖草原上的百灵鸟
杭盖:一个古老的蒙古语单词,它的意思是,一个有着蓝天、白云、草原、河流、山和树林的世界。而杭盖草原是蓝天与绿地相接,山峦如万顷草场的波峰,一峰涌着一峰,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在这风景秀丽的杭盖草原上,有着一只能歌善舞的“百灵鸟”,他把自己的歌声洒向草原,将自己的舞姿留在草原,他就是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牧骑,一支活跃在农村牧区的红色文化工作队。
科右前旗乌兰牧骑始建于1959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较早的乌兰牧骑之一。多年来,他们一直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以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和札萨克图地域文化为己任,充分发挥着“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传承、对外文化交流”八项职能,深受科右前旗各族人民的喜爱与欢迎。
7月12日,记者跟随他们一同“奔向”科右前旗乌兰毛都——美丽的绿水种畜场巴音海日罕旅游度假村,将一场精彩的文化艺术盛宴送到当地人民群众中。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并未影响队员们的热情,到达目的地后也并未休息,而是立即化身“建筑工人”,开始搭建当天演出舞台。“我们的队员都是一专多能,穿上演出服就是专业的演出人员,脱下演出服就是后勤的工作人员。目前无论是人员的专业性上还是设备的先进性上,我们都有很大的改变和提升,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对乌兰牧骑的热爱和对乌兰牧骑精神的坚持。”有着35年乌兰牧骑生涯的副团长包险峰向记者介绍道。
7月12日中午十二时,演出以舞蹈《春到草原》拉开帷幕,在马头琴《黑牧日》的演奏里渐入佳境,在歌曲《天赐内蒙古》中走向高潮。现场观众不断鼓掌、拍照、录像,并为演员们送上采来的鲜花,借此表达对演员的喜爱。而在众多陌生的观众中却有两副熟悉的面孔,他们就是潘海山夫妇。“我们一家都是科右前旗乌兰牧骑的忠实粉丝,他们的每场演出都会观看。今天听说他们要来乌兰毛都景区,我们特地驱车从乌兰浩特市赶来,就是为了给他们加油鼓劲的。”在演出现场对科右前旗乌兰牧骑这么认可的,还有来自青岛的游客刘崇考:“我们一家五口人是来内蒙古自驾游的,没想到能在景区里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真的是不虚此行。”
两个小时的精彩演出最终在队员们的汗水里和观众的掌声中结束,而当天的演出也仅仅是他们众多辛苦付出的一个缩影。仅2019年,科右前旗乌兰牧骑文化艺术演出场次达130余场,观看人数达8万余人。演出形式多为民族歌曲、舞蹈、小戏小品、原生态民族器乐、电声乐演奏等,脚步遍布科右前旗的农村、牧区、军营、哨所、矿山、学校、社区,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此外,科右前旗乌兰牧骑还积极派出多名文艺骨干,对各单位的文化演出活动和乡、镇文艺工作站等进行无偿辅导,受众人数达万余人。同时也派专人组成科右前旗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赴各嘎查村、社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辅导,真正实现把文艺演出送给人民群众,把文艺培训送到基层一线。
科右前旗乌兰牧骑的努力和付出,不仅得到了人民群众与上级部门的肯定,也得到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认可。199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十佳乌兰牧骑”;2003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文化下乡先进单位”,同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授予“一类乌兰牧骑”;2018年被评为“一类优秀乌兰牧骑”;2019年荣获“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集体”称号。此外,科右前旗乌兰牧骑所创作的作品也饱受嘉奖:歌曲《妈妈告诉我》、舞蹈《英雄草原》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男女群舞《牧野踏浪》获第九届华北五省舞蹈大赛表演二等奖,创作三等奖、男群舞《金色摇篮》均获创作、表演二等奖;舞蹈《金色摇篮》获得自治区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舞蹈《胡兀尔赞》获第三届中国国际蒙古舞蹈艺术展演表演、创作优秀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科右前旗乌兰牧骑这支杭盖草原上的百灵鸟,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将继续不折不扣地贯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传递党的声音,扎根人民,服务群众,不断续写新时代札萨克图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传奇故事。”科右前旗乌兰牧骑团长刘金莲坚定地说。
信息来源:科右前旗旗委宣传部
本网编辑:赵宪臣
校对:王梓旋